我点头如啄米。
“在揉面的过程要一边揉一边加薄荷水,薄荷水要一点一点的放,使其与面团充分融合在一起,不能贪方便一次放得太多,这样会影响面团的口感和韧道,比例……”师傅停了一下,“大约10斤面粉用半斤的薄荷水。”
我取出笔认真记着。
“揉好的面团,表面光滑而有弹性,手指用力戳下去不会穿洞,能迅速回弹才算和好面团。”
“接下来的工艺更简单,把和好的面团切条,搓成半圆,有点象做馒头,再切成拇指大一点的小面团备用。”我一一记下。
“烤七夕饼要用砖炉炭火慢慢烘,不能用电烤箱。”
不能用电烤箱?我停滞了一下,抬头望了师傅一眼。
“电烤箱升温太快,降温又太慢,火候不易把握,容易把饼烤焦。而砖炉中间空的,容积大,升温速度慢,再加上炉壁用草木灰填充,容易保温,符合七夕饼细火慢烤的要求。”师傅看出了我的疑问补充道。
“烘的过程要探二三次炉火,再根据炉温调整炉火,防止饼烤焦。经过大约30分钟的细火慢烤,饼就可以出炉了。
“师傅看我认真地听,用心地记,点了点头,又抽了一桶水烟。
我慢慢地合上笔记本,有点呆滞地盯着门口破旧的烤炉。
“呵呵,真不知为何与你讲这些,也许你只是一时的好奇,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不想在我手上失传,今天就算是传给你了,哈哈。”师傅挠挠头,憨憨地笑着。
是呀,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却大多在冷漠中落寞了、消失了。年轻一辈对于民族节日的兴趣反而不如近年不断引进的一些国外节日,对于他们来说,节日注重地不再是内在的意义,而是能否让他们过得快乐。七巧节,七夕饼,80后的年轻父母是不会重视这对于他们来说已是“落伍”的民俗节日背后含意的重要性了,更奢论教育孩子了,这是否又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悲哀和为人父母的失职了呢?
面对七夕饼,我久久无法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