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草木向荣,田间地头,已是农人们繁忙播种的欣欣景象。
我们这里的农业耕作主要指播种水田,一年春夏两季种植早、晚水稻。也有部分是旱田,以种植小麦、油菜及其它农作物,播种的时间和工序与水田有所不同。福鼎处于沿海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表现为滨海山区低丘陵盆地,一年四季明显,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早、晚双季稻。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水田在农产业中仍占有一定的份量,它延续并沉淀有早期农业耕种的工序、技术和相应的民俗习惯,是乡村赖以生产生活的根基。
水田可分两种:一种是梯田,以山区为主,兼有沿海山岙地带开垦做成了的稻田。另一种是叫作洋田,大多临近沿海,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筑堤围垦退碱而成,规模大者有秦屿、店下、前岐、硖门等地,是粮食的主产区,誉为“粮仓”。其实不止,早在清代福鼎建县之前,沿海地带就有修堤筑堰的力举。围海造田,开垦荒地,平整土地,推动了农业种粮发展。
到了春分前后,农事正式开始,人们更加忙碌起来,往往忙不过来时,家人都要送饭送点心到田间地头。点心有米粉、粿,都是过年存积下来的。不过,农家首要的就是要收拾好老旧的犁耙,以准备下地。犁头如果用过几年后,因被泥土磨得锃亮,犁头变得十分锐利,其实犁头用越久,越好使用。开春下地犁田,往往要看一个好日子好时辰,在农民看来这是“兴工”,意即讨吉利,求顺利,保丰收。
细雨蒙蒙的清早,农人一身简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犁铧,牵着老牛走向田野。谚语:“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耕牛随时要被叫到地里犁田,叫“翻新”。牛颈上套起像弓一样的木轭,拖着犁耙,犁铧下的泥土,伴随着汩汩的田水翻卷而出,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洋田插秧中
入冬以来的稻茬被覆盖在泥水下面,像蟋蟀之类的草虫儿,长得白胖胖的,跑出来会在水中不停地划动。田间上空有无数的黑燕子在上下翻飞,不断地在犁过的田水中觅食,发出唧唧的声音。牛儿在穿梭来回,人们扶动犁耙,穿行于这耕种的景色里。犁田是技术活,要将犁把往上扶,犁头就入地“吃”土,泥土随着犁铧刷刷地翻开。但不能一直往上扶犁,否则犁头吃土太深,牛儿拉不动,关键的是要将犁把操控平稳。说明犁田也不简单,还没有掌握农事的人,不是把田犁得太深,就是太浅。
田地耕完一两周后,要用犁耙把翻新的土块弄碎整平,通俗地叫“筛田”,这也要靠牛力。筛田完后,还要用根丈把长的竹竿,或长木板插在耙下,把水田整平,这是插播前翻新的最后一道活。这时,已临近傍晚,交织着朦朦的细雨,天空渐渐地暗下来,乡村显得宁静。三三两两的农人站在浓重的黄昏里,他们谈说着自己的农事。不远处的田野上,耕作中的农人,像书本中的标点。
整平水田同时得“做田埂”,是个苦力活,也是个技术活。这里的田埂多指水田中的水坝,也叫“田堘”,如果梯田的上下丘高度达到一人身高左右,那就是叫“田坎”,或“田坑”,靠近坑的那一部分,则叫“田壁”。田埂首要作用是用来蓄水的,也是进入田间地头耕作的主要通道。
水田里的黄鳝、蝼蛄,总会把田埂穿出孔洞,为了断流,埂子每年都要重做,另外,新的田埂也可以种上“田堘豆”。到秋季,晚稻收割完毕,也是豆子收成之时,谷坪的竹竿挂满了黄色的豆荚,太阳一晒,就蹦跳出饱满的豆子。因此,春耕时,要对土埂进行翻修,用田刀将旧埂外部的土块削去,留下部分埂基,然后用锄头就田取泥,顺着旧埂筑堵,并在埂堵当中开几个口子,用于泄水。田水一丘往一丘流下来,梯田上就这样挂出无数张犹如白色的绸布,并发出哗啦啦的悦耳的声响。
接下来就要准备浸种催芽,这更需要技术。要选好当年的谷种,经阳光晾晒,并以清水去掉秕谷后,浸泡种子直至发芽。这道活儿说的轻巧,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没有几年或十几年从业农事稼穑经验的人,是没办法做好催芽的。七八十年代,二三月天,春寒仍旧料峭,农村普遍采用热水催芽。气候冷,种子发芽慢,这需要给谷种加温。烧了一锅的开水,待稍稍冷却后,往谷种上泼,箩筐变得湿淋淋的,直冒水气。为了不使谷种热量散发,箩筐外还用薄膜严严实实地包起来。这样重复加温几天后,种子开始吐出结白的芽儿,这叫“破胸露白”。随后几天,整个筐里变得白花花的时,即可播种下田。
秧田选择在阳光照晒时间长的位置,用锄头细作成烂泥,并打出垄沟后随即蓄水,水以不进秧田为宜,然后撒芽育秧。每隔二三米处插秧竹条,以盖严薄膜保温。还要注意早、中、晚温差变化,及时掀、盖薄膜调节气温,直到秧苗长出五至十公分,基本不盖薄膜了。
布谷鸟叫得正欢,从田堘这边飞到电杆上,又从电杆飞到秧田上。“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好一幅繁忙热闹的春耕图。鸟儿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许是找不到食物,纷纷钻进秧田里找吃的。那时布谷鸟很多,我们叫它“咕咕鸪”,不知为什么,现在很少在田野上见到它们的身影,倒是白鹭鸶很多,成群齐聚于水田觅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们越加发觉,需要善待自然,保护生态已非常重要了。
时令很快转到插秧期,天气渐渐地暖和起来,人们赤脚下地已不会感到冻了。生产队时期,农村50后、60后、70后都是插秧的好手,一天下来,单个人就能插一至两亩地。插秧时,得先从秧田拔秧苗,在木桶里倒上了钙镁磷化肥,以卤秧头,有助于稻秧生长。其它劳力就着田里先撒尿素化肥,即为秧苗“打底”。山地的梯田很不规整,农人也总要把稻秧一行行插得笔直。在洋田上,往往从稻田中间先开始插,这叫“挂旗”。从挂旗直不直,就可以判断是不是一位插秧的能手。
从田头开始到田尾结束,叫“插一丘”。插秧的要领是:左手持秧,右手分秧,两腿分开,秧数六点,腿间两秧,左右各两秧。从左往右插,双腿自然往后退去,但秧头不能插在脚迹下面,否则秧头吃不到土,就浮上水面了。能手往往是一伏腰,几十米长的水田就插了下来。没有经验的人,头一回下地,双臂插得麻了,手被水浸泡,都浮肿起来,累得腰膀酸疼。不过,所有这些,都是农事的锻炼,也是生活的历练。
三五天后,水田里着上整片整片的绿意,大地像是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