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能指月亮,耳朵会被割掉哦。”小小年纪时,总爱指着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发问,想象着居住在月宫中的嫦娥是多么美丽,想象着满月时月表的坑坑洼洼或许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的外星人。但长辈们却总是会把我的手按下,吓唬着说手指月亮会被割去耳朵。
关于月亮的传说有许多,尤其在中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在中秋这一天,人们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月寄思,同时也在各地演变出了诸多的风俗。在中秋节前,我拜访了地方民俗学者马树霞,他向我介绍了许多有意思的福鼎本地中秋习俗,随着他的讲述,那些被尘封在孩提时候的记忆被逐渐翻出……
一人在前当马头,一人在后做马身,后者将手搭于前人肩膀,屈身蹲下,等着小伙伴“上马”。小伙伴在骑上“高头大马”后,一手按“马头”,一手“策马扬鞭”(空手或拿竹鞭作势)与其他三人小组“赛马”。这是在那没有电子产品侵扰的年代中,孩童的游乐项目之一。在和马老师聊到时,我才知晓,这个平平无奇的小游戏背后,竟还有一番家国故事。
相传当年倭寇侵袭沿海地带,名将戚继光组织群众一同抗倭。时逢中秋,戚继光为防倭寇偷袭,便创造了几个小游戏,组织群众一起热闹,营造战备气氛。“三人骑大马”“犁石”“拔竹竿”“点火把”“车缸”……倭寇在海上见城墙内火光冲天,人山人海喊声如潮,便以为是调防练武,遂不敢来犯。店下、玉塘两地因怕倭寇袭来,还有将中秋提前过的风俗,当地民众会在八月十四当天开展活动,热闹一番。之后倭寇退去,这些小游戏依旧被传承下来,为中秋节平添趣味。
当然,中秋节的热闹意趣远不止于几个你来我往的力气游戏,当年每逢中秋,“斗饼花”也是孩童之间暗暗角力的一项内容。根据习俗,临近中秋时,已成年的舅舅要给外甥送月饼(舅舅未成年则由外婆送),而且越早越好,八月初一就可以开始送,初十之前若还未送,外甥们的“面子”可就撑不起来了。而外甥们争相比较的,就是包在月饼外的饼花图案。
木刻饼花《小斗方 群英会》 福鼎文成堂惠记印 陈吉人 画
福鼎饼花由来已久,样式丰富。饼花师傅们常年会去桐山溪边听最新的戏曲,而后将听戏时所得的灵感绘于纸上,故此饼花图案也被视做福鼎的“戏单”,反映着当年的社会生活风貌。福鼎饼花常见的样式主要有美人式、八景式、八宝式、八果式、团式、斗方式等,图上的人数即月饼的重量。1个人即为4两月饼(也被称作“四两圆”),2个人为半斤,人数最多的饼花可画至16人,即4斤月饼。
“你的饼里有妖怪。”“我的饼里有关二爷。”……外甥们拿着自己收到的月饼,在记住父母告知的饼花样式背后的内容后,便斗志昂扬地要去与小伙伴一争高下。在斗过饼花,吃过月饼后,饼花也不会被扔掉,通常是将饼花贴在厅中或房间墙壁上装饰,彰显出当时的地方风情。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中秋月圆,玩过闹过之后,与家人围坐赏月方是中秋节的“精华”所在。月朗星稀的夜幕之下,常年未见的亲人们互诉近来发生的平凡点滴,长辈们抱着孩子讲述着关于月亮的故事……
时光荏苒,长大后,我已经不再抬手指月,甚至少有抬头望月的时间,懵懂无知时候被父母拿来吓唬的怪诞奇谈也渐渐消失在生活中。回想近几年过的中秋,好像一切流程都被简化,我不再收到来自舅舅的月饼,匆匆的团圆饭后,也只有母亲还会夜里在柚子上点燃一支香,而后便在套房的四方天地中,将那一轮寂静明月遗忘。
附:中秋儿歌
(1)
中秋饼,排五筵,十五晚上月团圆。
你月大,我饼细(小),大桥头,真武帝,臭头仔,做皇帝。
猴三藏(孙悟空),猪八戒,你吃荤,我吃菜,摇吉铃,清咚快,吃月饼,真爽快。
(2)
月光光,照池塘,骑马仔,过南塘,南塘不能过,过汊汊,汊汊长,汊汊短,半天收“个儡”(小孩子),“个儡”汉,成罗汉,罗汉街,逛大街,大街路,来买芋,芋未熟,来卖肉,肉未到,打锣打鼓讨媳妇,劈里啪啦———长———。
(3)
月光光,月圆圆,月婆婆,栽月桃,你桃楻桶大,我饼米筛大,我饼请你吃,你桃给我掏。
(4)
月光光,想爹娘,猫咪叫,煮鱼香,狗仔吠,贼扒墙,吓妹哭,讨奶尝。
(5)
芋蛋头角剃光光,荸荠打扮做新娘,花生公主去讨桥,日子就看八月抬(八月缸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