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王绮蓼)金秋时节,凉风习习,屿前村文化长廊前,稻浪随风起。成片金灿灿的晚稻低垂穗头,迎风蹁跹,秋季的画布就自这千亩稻田处徐徐拉起。
屿前村位于店下集镇东北部,东临龙安开发区,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下辖12个自然村,含汉、畲、回3个民族,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年来,屿前村因地制宜抓产业,阔步走出了一条“水稻+”乡村振兴新路。
“在两季水稻收成后,我们会继续种植蚕豆。蚕豆生长周期约150天,从下种到采摘,不会影响来年的早稻种植,同时又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更多价值。”望着连片的稻田,屿前村党支部书记郑友余介绍,蚕豆的种植反而会使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令来年早稻的稻谷愈加颗粒饱满。
两季水稻,三季收成。利用冬闲田发展的种植业给屿前村带来巨大效益,该村共有耕地面积4047亩,截至目前,今年屿前村蚕豆产量约1528吨,水稻产量约1520吨,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蚕豆销路尤其火爆,通常销往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南京等大中城市,成为村民的一大创收来源。除此之外,黄栀子、油茶、茶叶……多项特色产业在屿前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水稻+种植业”成为该村新开辟出的一条致富门路。屿前村还建成罗口食品(紫菜)加工园区,引进多家企业在村内落户发展,并在南榜自然村建设油茶种植示范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水稻种植和蚕豆轮作富了农民,田园风光和人文积淀的结合更为屿前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屿前是明初军屯营地,也是明代沿海抗倭的一个据点,村里还留有明代古城堡的西城门和一段城墙。中心村和西岐、内林等自然村有多座古民居保存完好,尤其是中心村的陈氏老宅,是一座融中西风格于一体的百年建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屿前鱼灯”至今已传承了五六百年。
屿前还是一片红土地,“中共闽东特委鼎平办事处遗址”就在南榜自然村,目前建有纪念碑、亭,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外林自然村的村民林赞明从小就爱来纪念亭玩耍,“小时候只将它当作是个亭子,但慢慢长大之后,我就懂得了这里设立的意义。”被红色文化自幼熏陶着的子孙后辈,心中也根植着先烈的家国情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近年来屿前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一手抓路网、广场、公厕、村容村貌整治,一手抓景点布局,清理荷池,修缮古民居,建成村口标志和游廊,在村广场墙上绘画水墨风光图等,营造乡村旅游气氛。去年,屿前村更是被列入省级旅游村(特色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发挥紧邻集镇的优势,借力集镇建设拓展、升级和大产业布局、大路网构建,在镇域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着手古民居修缮以及古城堡城墙的修复,将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屿前村乡村振兴的新抓手。”村委会主任钟而锋说,今后屿前村将借助“水稻耕种+特色种植+文化旅游”,走出自己的乡村振兴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