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供奉“冥斋”祭祀神明
罗唇畲族“冥斋节”参加第七届太姥山文化旅游节民间文化踩街展演
【非遗小档】
2013年1月,佳阳罗唇畲族正月十八冥斋节入选第四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佳阳罗唇畲族“冥斋节”仪式参加第七届中国·太姥山文化旅游节民间文化踩街展演活动。当时,以彩车方式展现的三个大“冥斋”,高近2米,分别贴有红纸书写“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罗唇畲族正月十八冥斋节是当地的特殊节俗,以制作大斋饭作为供品是习俗的主要部分,这个传统习俗,于2013年列入宁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佳阳畲族乡罗唇村位于我市东南部,旧名为鲈屯,濒海倚山,与沙埕港为邻。全村少数民族人口1000多人,其中主要是畲族。该村保留有畲族传统民俗风情,主要有罗唇梅溪“七月初一”、罗唇岩坑“七月十五”等,其中罗唇正月十八“冥斋节”传习最久,畲族特色最浓郁。
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当天,罗唇畲民都会齐聚于马氏真仙宫,举行一次盛大的冥斋祭神活动,称“冥斋节”。临近祭日,罗唇的宫口、柴岚内两个自然村畲汉群众,各举荐2至3人作为本年活动的头人,组织牵头负责打理各项事务,叫作“仙首”,当地人将当月祭祀活动俗称“迎仙社月”。其实,“仙首”们在元宵日就开始张罗,境内外的善男信女,将马氏真仙神像恭迎出宫郊游,叫作“巡境”。所经之处,往往设香案供祭,焚香燃烛,锣鼓喧天,观者如潮。
最具特色的是制作冥斋,共三个,每个由360斤大米制成,通常得需十几人,在大门板上反复杠压熟米而成。所制斋米高一点五米至两米左右。如此之大,其底部需两个人手拉手才能抱满,用这样大的供品来奉祀神明,实属罕见。大冥斋制成后,用写有吉语的红纸张贴在“斋身”,供于神像前,同时摆五个小冥斋,另加十个用白粿制成的“寿桃”。这些供品要连续摆放两天两夜,直至节俗活动结束。
为了烘托气氛,“仙首”在仙宫大殿正梁中还要张挂一盏“太平灯”,灯两米多高,做成八角宫灯式,四周间隔剪贴“元宵良景”、“国泰安康”等字样。左右两边横梁,则张挂两盏黄纸糊成的“子孙灯”,灯壁则写上“五世其昌”、“百子千孙”。挂灯寓意畲民祈求一年平安康乐,吉祥如意,也寄托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节俗期间,还请戏班在马氏真仙宫戏台开演三天三夜,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
冥斋节活动的起因,相传是纪念历史上为抗击倭寇和海盗而献身的马氏三姐妹和马姓元帅。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经常扰攘当地,以致民不聊生。有马氏姐妹组织民众奋起抗争,在沿海一带平定倭寇时,不幸英勇阵亡。为彰扬她们的精神,畲族同胞立马氏真仙宫,为马氏真仙塑金身,奉为神明,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做三个冥斋来祭祀“马氏真仙娘娘”,并由全村民众进行公开祭奠,至今四百多年,形成习俗。另一相传,有马元帅者,原型是一位姓马的武官,明嘉靖年间,奉命率军到沙埕港一带抗御倭寇,奈何粮草短缺,最后和士兵一道战亡。后人不忘他的功劳,特为他塑造神像,也尊奉在马氏真仙宫中,与马氏真仙一起得到恭祀。
现年57岁的蓝加安有做过“仙首”的经历,其祖上兰清團于光绪年间迁居罗唇,距今已历五代人。他热衷于罗唇畲族正月十八节俗,活动期间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做传承上一代老人的习俗,平时做好马氏真仙宫的日常助理工作,将冥斋来由故事、开展活动程序,讲说给下一代听。
罗唇人蓝清盛也热衷于畲族节俗,并加以整理,形成多篇文字材料。他说,“冥斋节”的形成,以它顽强的生命力跨越不同社会形态,经久不衰长期沿袭下来,并成为当地群众一大习俗,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他认为冥斋节的形成有纪念性质,其“祈求太平”是冥斋节的主题,体现了民众对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