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岭祭祀供品(生礼)制作技艺: 民间信仰 祀奉习俗

    2012年,贯岭镇祭祀供品(生礼)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福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事活动相对清闲下来后,乡村的一些民间民俗活动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尤其到年关岁首,各地的“作福”和祀奉活动也进一步活跃。这和我市地处闽浙边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上闽中沿海山区多敬仰神灵、信仰神明的习俗有关。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有一定的物资基础,可满足这样民间活动的开展。民间祭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祭祀详细>>

贯岭战坪洋黄杨木雕工艺:突出特色 雕刻经典

    贯岭地处闽浙边界,传统文化受浙南影响较深,民间工艺美术艺术也积淀较多。近几年来,贯岭民间工艺美术在省内外屡屡获奖,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兴趣和关注。2013年,贯岭的木雕作品《世俗百态》获得福建省“争艳杯”金奖;此前,《雀之灵》也获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评比金奖;不少作品选送台湾参加艺术交流展,被福建珍品馆收藏。在今年厦门文博会上,贯岭木雕又喜获“最佳技艺奖”,作品独特风格吸引海内外收藏家的眼球。所有这些成绩,都说明了贯岭木雕有着不菲的工艺实力。详细>>

桐城畲族祈福舞蹈“六结花”: 颂扬先德 祈福而舞

    “一盘啊,好花正当啊开啊,当初啊,本事是姓啊雷。雷公调上黄帝啊,府哎,黄帝啊,御医头一哟个。”用的是畲语腔调在唱,三五人跳起舞步,鼓、锣乐器伴奏:“咚咚匡,咚咚匡,咚匡,咚匡,咚咚匡。”这是畲族祈福舞蹈“六结花”的场景。我市畲族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六百多年以来,畲族民众一直沿习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舞蹈“六结花”就是其中之一。详细>>

桐山民间剪纸: 镂空成图 剪出祝福

    在福鼎沿海山区乡村,至今仍保留着结婚时在洞房的玻璃门窗贴“囍”、“双鸳鸯”、“荷莲”等文字或图案窗花的习俗,窗花剪纸大都出自邻里手巧的妇女,红窗花、红灯笼、红祝联,寓意着新郎新娘永结连理、比翼双飞。逢年过节也有贴花的习俗,老婆婆、小媳妇儿拿起剪刀,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将它们贴到门楣上、房间里,把整个节日烘托得喜气洋洋。

大家知道,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存在而广泛流传至今,福鼎民间剪纸是在大众传承基础上不断积淀沿习发展。详细>>

寺前鱼灯:极富渔家特色的民俗文化

    在福鼎沿海乡村,打鱼灯是春节中的一道特色习俗,洋溢喜庆、吉祥的气氛,成了乡村年岁的美好记忆。福鼎有特色的打鱼灯团队主要分布在秦屿、店下、白琳等地,其中店下寺前鱼灯在2008年列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灯的起源与福鼎地处于滨海山区有一定的关系。福鼎打鱼灯习俗始于清初,盛行于清乾隆至民国年间,流行于秦屿、白琳、店下等周边沿海村落。详细>>

《硖门石兰邓家祖传拳棍术》: 祖传拳棍 传承光大

    2014年2月23日上午,硖门石兰村邓姓祠堂大厅和院埕上,比往常热闹,有常年在外的不少族人都赶回来,目的就是想参加“石兰邓姓抗倭拳棍术”的传习活动,或一睹村里还能表演拳棍术的人的风采。这一天的活动,还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外姓外村的观众。一时起,陈旧的祠堂内外,响起了武术比划的喝彩声。

石兰邓家祖传拳棍术分为拳和棍两大部分。据村上长者讲说,拳术属于南拳一派,主要讲究手法和步法的招式,分别有开四门、五枝、七步、八步、九步、十八步、三十六步等。详细>>

《太姥娘娘传说》: 理想的化身,永远的经典

    2012年,《太姥娘娘传说》列入第二批福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姥娘娘传说》历史久远,民间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太姥山周围,可谓妇孺皆知。最早记载的是在官方文献《三山志》、《福宁府志》、《福鼎县志》和明、清以来的文人骚客的诗文中。近现代还专门收录由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太姥山民间传说》(为福建民间文学丛书)中,《太姥娘娘传说》还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鼎分卷》。详细>>

潋城宋代进士杨察院的传说

    2012年,《秦屿潋城宋代进士杨察院的传说》列入第二批福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士杨察院”是广泛流传于福鼎民间的一个传说。故事最为生动部分就是攻打草王埕山,草堂山后改叫“草王埕”历史由此开始,潋城等乡村过“双端午”的习俗也源于此。

传说始于真实的人物故事。据《福宁府志·人物》记载,杨惇礼,字穆仲,潋城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授兴国军司法,转太学博士,与乡人黄荐可、林介卿并命详细>>

向往和谐、祈求太平的畲族节俗 ——罗唇畲族正月十八冥斋节

    2013年1月,佳阳罗唇畲族正月十八冥斋节入选第四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佳阳罗唇畲族“冥斋节”仪式参加第七届中国·太姥山文化旅游节民间文化踩街展演活动。当时,以彩车方式展现的三个大“冥斋”,高近2米,分别贴有红纸书写“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罗唇畲族正月十八冥斋节是当地的特殊节俗,以制作大斋饭作为供品是习俗的主要部分,这个传统习俗,于2013年列入宁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福鼎民间山歌:传唱生活的传统音符

    “正月采花采山茶,洋中百草正开芽;释迦云头放茶籽,杯杯泡出牡丹花。”在福鼎桐江溪畔,民间山歌手采用对唱、独唱、群唱等方式,一展歌喉,尽情讴歌美好生活。

福鼎民间山歌是做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娱竞赛活动形式出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山歌内容来自生产生活、个人情感和社会见闻等,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详细>>

桐山打拾锦:穿越时空的妙音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不必用语言,便能表达世事万物,那就是音乐。《论语·述而》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则典故:“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说的是孔子出使齐国时聆听了三天韶乐演奏,如痴如醉,以至于一连三个月连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由此可见音乐的独特魅力。详细>>

西昆祭孔典礼:悠悠儒风润心田

    2010年3月,福鼎管阳西昆祭孔典礼入选第三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昆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众多独特的风俗,做为江南第一孔姓后裔村,祭孔典礼成为西昆村的文化特色,已列入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往西昆的车循着山道行进,一股夹杂着青草味儿的凉风袭来。管阳西昆村,位于福鼎与柘荣交界之地详细>>

难忘畲族“三月三”

    2013年1月,方家山畲族“三月三”歌会入选第四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太姥山镇的方家山畲族村,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令人留连。然最让人难忘的是畲族“三月三”。

传统畲寨一片沸腾。“三月三”是方家山当地畲族同胞传统佳节,歌会场景盛大。详细>>

流韵茗香 岁月品味 ——“张元记”红茶制作技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茶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已历经千年。福鼎,作为白茶的故乡,种茶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尧时。近百年来,勤劳而朴实的福鼎人,祖祖辈辈耕耘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许多生产制造茶叶的茶商,在种植加工传统手工茶叶中也孕育着一批批的茶叶品牌老字号,“张元记”这一百年品牌就是这许多茶叶老字号中的佼佼者。陆羽《茶经》言“茶有九难”,其中的第一难便是“造”,即茶叶采摘、制作的难。详细>>

江记鱼片:你来尝尝吗?

    鱼片,也称为“鱼羹”,取上乘的鳗鱼或鮸鱼,去骨,将肉绞碎,和上一定比例的精细茹粉、姜末、葱花、盐精、白糖,揉匀,清水煮沸后,将鱼片捏成片状下锅沸浮舀起,佐以酸辣,即可食。煮法简单,食之柔韧味美。在我的家乡桐城,传统还将鱼片与“水粿”合煮,称“鱼片粿汤”,堪称小吃之一绝。

大人们常在饭桌上夹起一块一块鱼肉往孩子嘴里送,看着新鲜的鱼肉被吞下肚,心里顿觉安慰详细>>

孔坪香樟根雕工艺:天然之美

    2013年1月,秦屿孔坪香樟根雕工艺入选第四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古以来,大凡来过太姥山的游客,无不领略这座大山的大气磅礴之气势,然而,此山中保持一种传统香樟根雕工艺,却鲜为人知。此间的能工巧匠,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福鼎孔坪池姓传承的香樟根雕工艺,更像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令人赞赏。详细>>

妈祖信俗:渔村的一道风景

    福鼎妈祖信俗2010年3月列入宁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仰是一种能量,是一道力量。这在妈祖信俗中得到印证。福鼎沿海民众信仰妈祖,由来已久,且规模盛大,在民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凝聚力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渔民往往自发朝拜妈祖,形成庙会。详细>>

前岐马灯:春风得意马蹄疾

    2007年6月16日,第七届中国·太姥山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隆重举办,在大型民间民俗文化踩街表演中,前岐马灯表演场面壮观、气势恢宏,观众为之倾倒,搏得阵阵喝彩。

前岐马灯属于民间表演艺术,在我市乃至闽东都堪称首屈一指。马灯表演时按阵图进行,主要有《内外城》、《交云操》、《五个螺》、《卷花心》、《钱棍曲》、《蝴蝶操》、《梅花操》、《顿营》、《洗马》等十多个场景。每个场景相对独立,而又前后相承,融会贯通。其表演技艺娴熟,浑然一体。详细>>

畲家亲情大聚会——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

    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又称“会亲节”,在双华已流传了360余年。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佳阳乡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2005年10月,福鼎双华“会亲节”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详细>>

福鼎提线木偶的昨日辉煌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2008年8月,福鼎提线木偶戏列入福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福鼎提线木偶戏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福鼎提线木偶戏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受到电视、网络等媒体冲击,木偶戏表演空间不断萎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详细>>

 微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