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小档】
2013年1月,桐山江记鱼片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记鱼片门店
店内琳琅满目的“名片”
鱼片,也称为“鱼羹”,取上乘的鳗鱼或鮸鱼,去骨,将肉绞碎,和上一定比例的精细茹粉、姜末、葱花、盐精、白糖,揉匀,清水煮沸后,将鱼片捏成片状下锅沸浮舀起,佐以酸辣,即可食。煮法简单,食之柔韧味美。在我的家乡桐城,传统还将鱼片与“水粿”合煮,称“鱼片粿汤”,堪称小吃之一绝。
大人们常在饭桌上夹起一块一块鱼肉往孩子嘴里送,看着新鲜的鱼肉被吞下肚,心里顿觉安慰,不知道吃鱼会变聪明的说法有没有根据,但谁都知道,鱼肉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且脂肪含量较少,易于消化和吸收。所以聪明的厨师们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口味,将鱼做成鱼泥、鱼饼、鱼片、鱼丸、甚至鱼肉罐头……可谓花样繁多。
说到鱼片,许多人都认为:那不就是用新鲜鱼肉切成的薄片么?其肉质鲜嫩、色泽晶莹,没啥稀奇,因地域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制作方法自然也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日渐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上,现如今即使不在沿海地区,你也能在大街上看到琳琅满目的鱼片店,口味是一家比一家纯正。大江南北的鱼片,名字之多叫起来也颇有讲究,有花椒鱼片、五彩鱼片、口水鱼片、醉菊鱼片、龙井鱼片,川味水煮鱼片、武汉双黄鱼片、兰州罗锅鱼片、山东软溜鱼片、山西湛江鱼片……
这里,我要介绍的是福鼎的“江记”鱼片,街头巷尾,只要提及小吃,无人不对江记鱼片耳熟能详,它的独特在于,不论从外形还是制作方法上,都与上面所说的薄片颇有不同,它并不是名副其实的“片”,而更倾向于“丸”的概念,但较之丸而小巧玲珑,不带馅,是长条形的,不盈一指粗,口感偏脆,咬起来有嚼劲,也就是我前面介绍的鱼片了。除此,“江记”还研发出了鱼丸、燕丸、酸辣川汤、鱼燕饺、金牌肉筋等一系列让人为之叫绝的美味小吃,大大的满足了寻求更好美食的“饕客”味觉。鱼丸的做法是将鲜鱼肉剁成泥(也可用绞肉机绞),加清水、精盐调和,倒入盆里猛搅20分钟左右,加入干淀粉用力再搅成粘糊。另外,将猪肉剁成肉酱,虾干切末,葱切成细末一并倒在盆里,搅成肉馅,然后,将馅包在鱼羹糊中,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出丸形球,放在清水盆里。当鱼丸包制完毕,应以冷水微火煮熟捞起。其他的我就不再赘述。
说来也怪,但凡来福鼎旅游,不论是东西亦或是南北方的游客,尝过福鼎小吃后,无不竖起大姆指称绝,说那味道之妙、口味之独到,不是嘴里能说得清的,而是拎得心里头来劲儿,那感觉好比遇上多年不见的老友,非嚼到心坎儿不可,然后不尝尽所有小吃还不肯罢休了,两字:就是“对味”。记得有一朋友来这里做客,我请他请完鱼片、牛肉丸,已是大汗淋漓,辣得嘴上“咝”“咝”地叫好,却直道“可惜、可惜……”我问他怎么可惜了,他说“这肚子太不能装了,我还想再尝尝别的小吃呢!”一幅意犹未尽的样子,“得嘞,多住几个晚上呗!”就果真为此多住了几个晚上,由此可见福鼎小吃的不一般了。
饮食讲究色、香、味、形。且说福鼎的江记鱼片,先从“色”和“香”说起,鱼泥和上味精、糖、姜及相应比例的香料,与隐隐约约的鱼筋脉络完美搭配,皎白色鱼片在翻腾的沸水里上下鱼跃,似活生生的小白鱼在大海的浪涛里闯荡,盛起来放碗里时,又有如丰腴肥润的绝代美人,优雅地沐浴在汤里头,看着便垂涎欲滴了。再说其“味”,在清汤里撒些许香菜,既去了鱼的腥味,又增加了美感,韧性弹牙的鱼片配上辣嗖嗖的汤,加上白醋,那真叫一个绝。它最富有动感的地方还是在这个“形”字上,不是说它的外形,而是在吃鱼片的时候,坐在雅致的餐厅,你还可以享受师傅一手拿起毡板,板上是一团有附着力的鱼泥,一手执小快刀,临着一锅的沸水,飞速地在鱼泥上临空来回飞舞快刀的绝美功夫,快刀巧手,手法敏捷,刀法绚丽,刀锋所过,鱼片瞬间便被划为寸条,赴汤蹈火般毅然投入沸水的怀抱,整个过程虽然只有数分钟,却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一番,要不,怎么能称之为福鼎小吃的一绝呢?
你,来尝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