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的福鼎人·第二辑”之北京站⑨
在北京马连道上做茶叶生意的福鼎老乡喜欢叫池波弟“老大姐”,不仅是因为大姐岁数较大,更是因为她待人热情爽朗,做事干脆利索,颇有点电视剧里“马大姐”的风范。
听池波弟的创业史,就像听一场忆苦思甜会。池大姐出生在点头翁溪村,家里7个兄弟姐妹,她行二,“穷人孩子早当家”,从8岁开始她就帮家里采茶、种田。和很多点头镇的老乡一样,池波弟的生意路也是从“茶”上起步。池波弟家里有一个制茶小作坊,她从小就在家帮忙父母亲采茶、做茶,然后卖给福清的客人,赚点加工费和辛苦费。1995年看到别人卖茶那么好赚,而自己只能给别人打工赚小钱,池波弟泛起心思:为什么我们自己种的、做的茶让别人赚钱?于是她和村里几个胆大的伙伴,带了三四百斤的茉莉花茶上北京。“那时从福鼎坐车坐10多个小时到福州,再从福州坐50多个小时火车到北京,别提有多难了!”直到现在提起那段日子,池大姐还是心有余悸。由于茶叶占面积,几人就合租一个小四合院,租金一年要二三万。自己没有店面,就到处跑销售,把茶叶卖给建阳人、福安人,还要看人家脸色,这样省吃俭用,一年能赚个七八千。“当初翁溪村和我一起到北京卖茶叶的有五六个,能坚持下来的就剩下我一个。”这样坚持了两三年,池大姐终于在北京信裕祥茶叶市场买了一个小摊位。“那是1996年10月26日。”池大姐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她给自家的茶铺挂了个“誉民茶厂”的招牌,开始了茶业市场真正的创业。
谈起“生意经”,池大姐最看重的就是“信誉”二字。她说自己虽然书读的少,但是从小就受一些演义故事的影响,很敬佩那些“一诺千金”说到做到的“大侠”。做生意她真正做到了童叟无欺,不管是福鼎老乡还是外地人,她都一视同仁。她会讲五六种语言:福州话、闽南语、三明话等,再加上她待人真诚豪爽,渐渐地池大姐在茶业圈里获得越来越多的好口碑。很多“打游击”的老乡都愿意把茶放在她那里代售。“大家都很相信我,茶叶价格上下浮动大,一天一个价,老乡们把茶叶放在我这卖,卖完再来结算,我说卖了多少钱他们没二话,冲着就是‘池大姐’这三个字。”池大姐骄傲地说。在打造起“池大姐”这一金字招牌后,池波弟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好。“那时候最高峰一个月批发卖出茶叶几十万元,我吃睡都和茶堆在一起,他们都笑称‘茶’是我的老公。”池大姐笑着说。靠着实诚、信用的招牌,池大姐在竞争激烈的北京马连道上站稳了脚跟。池大姐做生意还能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不要让对方听话”。池大姐在东北有一个老客户老陈,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和她做生意已经10多年了,每年都会向她采购相当数量的茶叶。有一年,对方已和她提前定好了合同,可是那年的茶叶价格下跌,按照原合同,老陈会比较吃亏。池大姐主动提出降价,按最新价格卖给他。“虽然我们损失了一点钱,可是老陈不会在单位听话。”很实在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姐做生意的真心。
如今池大姐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她的“池记茗茶”已由当初的20多平方扩大到现在的100多平方,儿子和儿媳也在马连道上开了一间茶叶店,有孙一女一男,北京有房,三世同堂,其乐融融。一年回家一两次,热心家乡公益,老家有修路、建寺庙、助学等项目,她总是第一个响应。想起当初在点头家里的情形,池大姐很感恩:“现在即使没有钱赚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