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推进政府改革或曰行政体制改革,不仅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牵引和杠杆作用,而且这一领域社会关切度高、改革呼声很强,其进展与成果必将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产生巨大的示范和催化效应。
前几天,中央领导同志有个形象的说法,主要是讲政府不能再上路当“司机”了,而是既要管好“路灯”、“红绿灯”,为企业打造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和法治规则,又要当好“警察”,在企业违法或市场出现状况时进行果断干预和纠偏。这个比喻,十分生动地指明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目标。
政府改革的要义在于简政放权,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他们企业为一个项目获得审批,需要出147个文件、跑33个政府部门、盖205个公章。这虽然是极端个例,但足以说明简政放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会后,新一届政府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简政放权,先后取消下放了334个行政审批事项,成效已初步显现。截至9月底,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投资创业热情迸发,效果超出预期。
政府改革是篇大文章。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则是下篇。现在中央政府放权很快,接下来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而且,中央放的权地方不能截留,更不能假放、空放、明放暗不放。目前,各地都在全面展开清理行政审批、优化部门职责的工作,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和企业反映,有的上级部门拨着自己的“小算盘”,搞变通、“变戏法”,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权力是下放了若干,有“含金量”的权力却都还攥在手心。这种做法必须改变。
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还要建立与新职能相匹配,且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从全国看,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可对于一些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而言,是否需要“去GDP”呢?的确值得深入探讨。以深圳为例,去年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产出已超过香港和新加坡,当地政府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加快经济转型、加强社会建设上就比较明智。对其他地区而言,眼下“去GDP”虽然还一时做不到,但也要从“唯GDP”中摆脱出来,尽快从冲在第一线招商引资、扩投资、批土地、上项目、下指标,转向维护公平竞争、制定标准、保护生态、支持创新,真正实现“不以GDP论英雄”。
一方面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另一方面则须加快市场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各级政府不仅要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还要把“该管的事情管起来”。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不能迷信政府,也不能迷信市场。现在,我们的市场体系建设仍比较滞后,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还要在减少事先审批的基础上担当好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的角色,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监管行为,克服随意性;加强社会建设,做好公共服务,严格依法行政,把各种矛盾的处理纳入法治轨道,维护经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政府改革是这场改革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全社会高度关注,党和人民热切期待。因此,必须一鼓作气,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