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位区委书记日前谈到,他正在反复思考“去GDP”的事。
GDP“去”与“不去”,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尖锐的问题,深化改革中难以回避。
他还谈到,现在“蹚深水区”与当年“摸石头过河”相比,尽管许多方向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难度明显加大。
这种看法耐人寻味。这些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相对易行的改革基本上都完成了,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一鼓作气向前冲,打好改革攻坚战。
一
近期,一股“银行热”扑面而来。继京东方、新华联等企业竞相出资参股银行后,万科又注资30多亿元成为徽商银行大股东,电器、服装、食品、煤电、采掘、文化、环保等行业的企业纷纷涉足金融,甚至不少科技企业也“一窝蜂”投资办银行,势头丝毫不亚于前些年的“房地产热”。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大量资金涌向银行业,无疑源自逐利驱动。我国银行业很赚钱,其盈利之丰厚一度相当惊人。上周,沪深两市2467家企业三季报已全部披露,其中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9183.78亿元,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8%,如果再加上作为投资银行的券商,以及保险、信托,占比更为可观。而相较之下,化工、采掘和建材各占4%,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和公用事业各占3%,农业、商业、机械、钢铁、石油和通讯等加起来则只占余下的20%左右。再从增长幅度分析,今年以来,银行业即便受到了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脱媒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净利润增幅也达到12.07%。反观实体经济,不仅利润微薄,而且步履艰难,除少数垄断行业和房地产等企业境况稍好外,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面临较大困难。
这两年,有关部门为扭转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出台了不少政策。现在看来,之所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尚未起到决定性作用。以金融市场为例,由于政府既是主要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监管者和隐性担保者,一旦用“政府的手”替代市场配置资金和决定资金价格,很容易导致金融资源错配。当前“银行热”所体现的,正是扭曲的市场信号形成了偏颇的产业导向。
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还体现在其他诸多方面,反映在各个领域和具体事项上。这些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递增,人们普遍对科技创新、科技引领发展寄予莫大期望,每年两会都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增加科技教育经费的议案提案。但调查显示,仅有四成科研资金用在项目上,流失在项目之外的竟达六成之多。“吃喝拉撒睡,挤占科研费”,让人痛心!而问题的症结恰在于科技体制的过度行政化。一些科技界人士直言,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对科技立项、执行、监督常常是“一手包揽”,权力过大,势必导致科研基金分配中乱象频现。
眼下,钢铁、水泥、建材、电解铝等行业先后陷入产能严重过剩的泥潭,吨钢利润还不够买根冰棍儿。可哪个大的钢铁项目不是经过行政审批的呢?不少项目甚至是在“边过剩边审批”中上马的,却又有哪个地方和部门对自己审批造成的后果真正承担过责任?更甭说审批背后的贪腐问题了!一些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谈到,上级压指标,基层只能压企业。本来是生产1000个杯子的企业,非让生产5000个,多出来的卖给谁?结果只会是产能过剩。严重的产能过剩虽然可以追溯到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但政府部门“错位”、“越位”、“缺位”,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市场的作用和力量难以充分发挥,显然是重要肇因。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发展要转型,转型靠改革。事实证明,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后都归结在行政体制上,尤其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政府职能必须转变,政府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