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张婷婷)汽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转过一个弯,青山过后又是青山,延绵山路尽头,一块碑石立在村口,“红茗洋”三字映入眼帘,这便是闽东重要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贯岭镇茗洋村,在闽浙边区享有“红茗洋”之盛誉。
鲜艳的红旗、青葱的秧苗与槟榔芋、茂盛的栀子花、明丽的畲族歌舞、坚定的游击队员以及辛勤劳作的农民……茗洋村中的一幅幅壁画将茗洋村红色历史浓墨重彩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这幅壁画是2016年7月,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17名师生,到我们村里共同绘制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朱春弟介绍说,壁画中的鲜艳红旗、游击队员,代表的是茗洋村那段“红色”的岁月。
茗洋村是闽浙边界革命的摇篮,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就建立起地下交通站。
“‘红’是我们的底色。”朱春弟介绍,战争时期,茗洋村超过半数的村民都自发参与革命,解放后,就有15人被评为革命烈士,被评定为革命“五老”的有111人。“战争期间,有敌人说茗洋人连骨头都是红的。这,也就是‘红茗洋’的由来。”朱春弟说。
红茗洋纪念馆 资料图
为纪念这些革命先辈,在茗洋村里建有一座红茗洋纪念馆,是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
不屈的红色基因,让茗洋人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也是干劲十足。
村里的老翁回忆,以前住在山坡上,2间土坯房,既要放牛放羊,又要忙着几亩地的耕作,辛苦一年,才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2005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仅2550元。
2006年,茗洋村被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福鼎市扶贫开发协会挂村后,整合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等项目,集中规划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高海拔、偏远的农民陆续搬下山,住进村里建设的搬迁集中居住区,发展特色农业。
“现在靠种植黄栀子、槟榔芋,村民们挣钱的门路更宽了。”朱春弟介绍,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的思路也活了。他们瞄上了村里特色产物———黄栀子,成立了“红茗洋”专业合作社。育苗、种植、采摘、初加工、销售……朱春弟算了一笔账,黄栀子花开时,一斤市价3元左右的栀子花为村民添了一项收入;结果时,采摘可论斤计算工钱;鲜果初加工,又有一笔增收。
“在我们这儿‘村村无闲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副业’。”朱春弟说,目前茗洋村已经初步形成“四个千亩”(黄栀子、槟榔芋、茶叶、其他综合经济林)特色农业生产格局。其中,黄栀子种植面积4000多亩,年产栀子鲜果3500吨。去年,全村仅黄栀子一项即可收入1000多万元,其他槟榔芋、茶叶分别为村民带来350多万元和450多万元的收益。
2018年,茗洋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6500元,实现连续七年超越全市人均收入水平。“红茗洋”的模式如今成为我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样本。下一步,茗洋村将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庄”“采风基地”“观光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让茗洋继续“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