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岐,靠山面海,先迁始祖为甘家,故原名甘家岐。后又迁入王家,王家势力逐渐壮大,成为望族。甘家岐在方言中容易被群众叫成“干巴岐”(方言“干巴”是没用的意思)。当时群众将带岐字地名联成顺口溜:“前岐、后岐、东岐、西岐、岐头、岐尾、岐角、岐腰,最后岐到干巴岐。”王家以此为由,欲把甘家岐改为王家岐,但甘家不让,两家打起官司,告到福宁府。福宁府知府也知道王家是望族,不好得罪,就将王字加一点为玉字,改称玉岐。这样既照顾了王家面子,又不得罪甘家。可是自明代至今数百年,群众不叫玉岐,还是叫“干巴岐”,真是“俗名传千古,雅号无人知”。
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犯我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烽火告急,沿海群众纷纷筑堡御敌。据《甘氏族谱》载,玉岐堡始筑于嘉靖四年(1525),设东、西、北三门,环山而筑、南面平坦,东、北两门内加筑弯曲内墙,成瓮状,十分坚固,易守难攻。此类建造称瓮城,城堡建筑结构之科学,为沿海诸堡之少见。
据族谱中《玉堡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八月初四,倭寇攻堡被击退。嘉靖四十三年(1564)一月,倭寇三次攻堡,均战败而退。嘉靖四十五年(1566)五月,倭寇经流江、沙埕、旺洋攻玉岐堡。把总王公追贼寇于小石岭而歼之。登上古堡,思绪穿越时空,仿佛听到当年敌寇攻堡的厮杀声。这里堡上的每块石头都在诉说倭寇的残暴,诉说玉岐人民的英勇。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个城堡都是一个战场,玉岐堡是英雄堡,它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我们不能忘记民族的过去,不能毁掉历史遗留下的文物,中国是文物大国,“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这是千真万确的。
堡内有八棵巨大的古榕,当地群众称八大金刚,它们和其它的古树名木,沿古道而立。古榕树根在地面盘错,游人可坐、可卧,树冠如伞,覆大地,终年陪伴着这座英雄古堡。这些植被同时也保护了这里的水土。春夏秋冬,常有老人在这树阴下传颂当年抗倭的英雄事迹和王其烈的传奇故事。树旁有古井,据群众说,这口井,井水清甜、终年不干,村里村外群众做酒都到这里挑水。
当你走进玉岐,向群众了解玉岐的人和事,群众首先就会向你介绍王其烈的传奇故事。王其烈经商,走南闯北,特别是在福、厦、漳、泉一带,名声远扬。他买断福州马尾半个码头,在马尾办造船厂,当时来讲,是了不起的事,在学习洋务思潮中算个先进人物。今天马尾船政纪念馆还介绍着王其烈的事迹。在村里,群众会介绍王其烈家丁在泉州花一千两银子剃一个头的故事。说是泉州有个大户人家,其家主路过福鼎,拜访王其烈并向王其烈借银一千两。半年后,王其烈派家丁到泉州向他要钱,他却说上次借的钱至今未用分文,挂在后厅牛角上,你自己去取。家丁到后厅一看确实有一个扫马袋挂在一对金牛角上。家丁想你这样明明是炫耀家财万贯,对我主人不敬。家丁取钱后,二话没说,便到离他宅院不远的剃头店剃头,剃完头就将这一袋钱付给店家。这件事在泉州马上传开,也给这个富翁一个下马威。家丁回福鼎后将这件事头头尾尾报告王其烈,王其烈听了大喜,称赞家丁会办事。
王其烈平素乐善好施,周边群众十分钦佩,常把他看成神一样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在福鼎流传甚广,我儿时已听父亲说过。所以这次来玉岐我就想进一步了解王其烈,并想看王其烈的故居。王其烈故居前年失火,烧了主体建筑,还留下残墙和后院。来到此处,首先被遗址门头“闽海家声”四字迷住,铁红大字,苍劲有力。从“闽海家声”四字,更证实了他当时在福、厦、漳、泉一带的影响。距门前10米左右有2个大旗杆座,十分气派,从遗址的地基巨石、柱础、庭院结构布局也可看出它的规模宏大。后院厅中还挂有巨幅的丈二长五彩王其烈画像,比真人还大,群众已妥善收藏起来。
下午我们参观古戏台。戏台建在大帝宫内,供的是五显大帝,每年十月十日连演三天大戏。这三天也是集贸文化活动,什么点心担,什货摊,甚至做百戏、耍猴戏、卖膏药、唱莲花也跟着来。家家有客,村头村尾热闹非常。戏台建筑精美,透雕细刻,并加粉敷,为福鼎市少见。台前左右雀替镂空透雕双狮戏球,造型生动。天花板采用倒八卦藻井构成,用木架组成八卦形,级级相锁。其中画面彩绘戏文花卉,彩料全用矿物质,虽时间久远,色彩犹在。戏台对面为主殿,中间天井,两厢建筑为双层。古时看戏妇女多在两厢楼上,男人在天井。从戏台建筑的精美,可看出玉岐当年王姓的繁华民风。每年正月在这里办马灯、莲灯,牌灯书写“开闽第一”四字(闽王王审知为开闽第一),深入附近乡村,祝福平安庆丰收。
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过后,玉岐群众奋发图强,重建家园。与此同时,村里成立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守望家园,重振家声,保护古堡、古戏台,挖掘马灯、联灯(板凳龙)和有关地方历史故事传说,特别是王其烈的生平事迹。这一举措聚民心,振民志,我们期待玉岐人民有更好的遗珠发现,为子孙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