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主干道长安新街。 本报记者 王志凌 摄
见习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蔡雪玲
盛夏时节的福鼎,从“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到“全国小康明星村”柏洋村,从太姥山西麓的磻溪村到南麓的方家山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和美。
回首1984年,一封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投书媒体后,拉开了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序幕。彼时,福鼎地区生产总值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贫困人口39.76万人。摆脱贫困,何其艰巨!
此后,历经十年“输血”帮扶、十年“换血”搬迁、十年“造血”开发,福鼎艰难探索出“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的“五位一体”扶贫思路。2017年,福鼎地区生产总值35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63元,该市的扶贫开发历程成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真实写照。
搬出穷窝 走上富路
一年前,吴春英还蜗居在磻溪镇后井自然村的一栋木结构房屋内,居住环境昏暗潮湿、破败不堪。由于地处偏远、生产落后,村里的人陆续搬离,仅余吴春英等两三户人因贫困而留守。在这样的条件下,脱贫无从谈起,“挪穷窝”势在必行。
2017年6月22日,磻溪新村造福工程安置小区迎来首批31户住户,他们是该镇13个村的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
从深山走出来的吴春英看着两层楼的新房,一脸幸福。从前,她从老家走到中心村主干道要一个小时;如今,她的新房就位于集镇中心,周边有中心卫生院、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
磻溪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基说:“磻溪新村安置小区占地面积23亩,总投资821.99万元,共安置84户。今年只等最后6户贫困户迁入新居,小区就住满了。”
边远群众从“山穷水尽”的旧家搬到宜居宜业的新居,不仅改变了思想观念,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拓宽了致富渠道。
自1994年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实施我省首个整村搬迁造福工程以来,福鼎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实施意见》,累计建设120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实现360个偏远自然村14900户58500名群众搬迁安置到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就业渠道多的中心村、集镇。
针对边远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难的问题,福鼎市本级财政每年单列造福工程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增加补助。通过与国开行对接,落实2.85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和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提供专项贷款。
与此同时,福鼎市注重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通过就业扶贫、培训扶贫、信贷扶贫、资产扶贫,多渠道助力群众增收。
找准方向 产业兴旺
眼下正是茶叶种植的闲时,太姥山镇方家山村茶农钟品团却一点都没闲着,他还要和儿子一起打点白茶铺的生意。
白茶是福鼎的优势生态产业,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着关键的带动作用,方家山村就是一个因白茶而兴起的畲族村落。
方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林瑞怀说,村里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于种植白茶。
2004年以来,方家山村两委以白茶为主导产业,组织村民开垦荒山、种植茶叶;引进茶企、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参加茶博会,打响“方家山白茶”品牌;全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共同参与经营。
如今的方家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白茶村”,拥有茶园面积2200亩,2017年农业总产值达6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118元。每到开茶季,各地客商、游客云集于此,看茶、品茶、选茶,好不热闹。
念好“山字经”,茶业富百姓。福鼎市在依托白茶产业加快推进脱贫致富进程中,深入开展“村企共建,强企扶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活动,组织动员100多家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共建,每家企业结对帮扶3-5户或以上的贫困户,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太姥山、磻溪、管阳、硖门建设5个茶叶基地, (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吸纳周边贫困户以茶园入股合作社,带动周边2367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发展茶园8730亩,茶农户均年增收约1.5万元。
据统计,2017年,福鼎市有茶园面积21.5万亩,茶青总产量达2.46万吨,涉茶总产值约45.5亿元;茶产业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带动近40万茶农、茶商、茶人实现增收致富。为此,福鼎市还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7年度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称号。
乡村旅游 强村富民
走进赤溪村,特产店、民宿、茶铺遍布主村道长安新街两旁,绕村而过的九鲤溪和下山溪每日迎来送往各地游客,这些都是赤溪扶贫攻坚成效的生动反映。
“过去的赤溪村贫穷落后,在经过30余年的‘输血’‘换血’‘造血’后,不仅摆脱了贫困,走上小康路,还找到了乡村旅游这个强村富民的内生动力。”赤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杜家住说。
通过主动融入福鼎全域旅游发展,赤溪村紧抓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的利好政策,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加快建设“畲族特色旅游小康村”。
九鲤溪水域风光、下山溪峡谷、杜家堡古民居群、田园自然风光构成“大赤溪”乡村旅游格局;低水驳岸、玻璃栈道、野奢民宿、七彩农场等休闲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2017年,赤溪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产业带动群众人均增收86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因此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扶贫观测点。
乡村旅游的火热带动了村民的干事创业热情。返乡创业的杜春蓉将老房子改造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民宿,年营业额20多万元;大学生杜赢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创办茶企,还在长安新街开了一间茶叶店……
“今年,赤溪村申报了旅游扶贫特色小镇规划,力争到2020年,实现村财收入100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游客数量50万人的目标。”杜家住介绍。
赤溪村旅游业的兴旺是福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依托山海生态和白茶、畲族、民俗等特色资源,福鼎发挥“旅游+”联动作用,提升扶贫效果。福鼎市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精准扶贫示范培育和扶贫重点村扶持资金920万元,持续加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区域投入。
目前,福鼎市共有农旅结合、茶旅结合休闲农业企业55家,初步形成6条乡村旅游主题线路,确定12个精准扶贫示范村、34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