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隘往往是设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福鼎两个著名关隘,一个是分水关,一个叠石关,屹立于闽浙边界。然而,此前叠石关遗址一直没有露脸,它以几分神秘深藏在大山深处。
我们冒着霏霏冷雨,曾几度深入叠石进行初步实地探访。从叠石关遗存目前露出的墙体情况看,它基本与分水关考古前的城墙相似,由糙石造砌、形体蜿蜒、依山势而筑,可以确认所调查的残存遗迹是叠石关。
叠石以地名关,往内店自然村西进百米左右,但见两峰夹峙之间,形成幽深的峡谷,当地人叫“隘门岔”,古代闽浙通道由此穿越。据地方一位现年近八十岁的老先生说,此处即闽王筑墙设关的叠石隘。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原址上还保留有城墙,墙垣最高约十米,顶部宽约两米,关口高约三米,宽约两米,隘口北面立有闽浙的分界碑,在此还筑过土墙炮台,足见关隘要塞的地理非同一般。然风雨如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修筑分(关)泰(顺)公路,叠石隘部分墙体、隘门被拆除,如今只留下更楼、营盘址、跑马丘等相关地址,让人徒然回味历史的苍凉与邈远。
史书中的叠石关(资料图)
我们从现场可以看到,遗址的墙体因公路穿行而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山势陡峭,残体保存状况较差,仅见高约二、三米、顶宽约两米的残墙,往北延伸约十余米。有村民说,早年这里大部分石块用于农业土地平整,想来甚是惋惜。南段保留有四五十余米残墙,由于植被较好,大部分城墙为树木所遮挡。有知情的人还说,距离叠石关不远处还保留有古官道、烽火台等遗迹。叠石关口是内外交通必经之路,为闽浙两省民众往来,亲戚互走,商贾互通,及保护一方安宁,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用。
一个地方设立关隘,即是历史重镇,抑或是兵家要地。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是闽国东北屏障,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叠石关就处在闽浙的叠石、泰顺边界,关隘之北,有马头山、郭公山、姚澳山、苏家山、叠石山、分水山,群峰竞秀,气势磅礴。实际上,不同地方志书对叠石关的称谓有不同,如叠石隘、叠石汛、塔石隘等。志书已经讲得很清楚,叠石、分水二关均筑于五代时期,都是闽王为了治国需要而有此举。这些,无一不向人们述说关隘的历史沧桑。
我们需要重新了解一位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审知(862—925),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朝末年,封为琅琊郡王,梁太祖即位(907)封闽王。王审知选任良吏,励精图治,闽中一时人才济济,贤能辈出。他又善于兵事,做到了足食足兵。从天祐三年(906)《恩赐琅琊王德政碑》“畚锸其勤,雉堞连云,永制尔敌,用壮我军”中可以看出,修建关隘是闽国这个历史时期的产物。闽王加强边界工程建设,建设城堡、修筑关隘,壮大军事力量。
王审知治闽时期,在政治、外交、文化上也都很有建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福建王姓几乎都追认他为先祖。《宋史·地理志》中提到,长溪地入福建路,为古闽越之地,其地处于东南沿海,为王氏占据五十年,而后被赵室收归于宋,叠石、分水二关自然由宋朝接手管理。境内关隘还有官田、杜家、蒋洋、五蒲、万里林隘、白琳、王孙乞儿厂、岩前、马山头、水北、贯岭、分水隘、烽火门关,都留下一段不菲的历史印记。而今,多数关隘已毁损不全,只留下遗址成为当地的一处人文古迹。
叠石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至宋初期。根据调查显示,生活在这里时间最久、目前人口最多的是王姓,始祖不奢公于唐宋间举家迁居于长溪西园。地缘相邻,人缘相亲。到了明代,家族往浙南方向发展,明正统年间(1436—1449),王家的兴山、昌山二兄弟搬迁到玉石永安里生活。“玉石”即今天的叠石旧名,后来在一些文献资料中出现则为叠石。族人迁居的这个时间段,已是明代停下烽火、天下方定、休养生息时期,有利于开荒拓土,发展农业生产。
经过五六百年艰苦创业,境内留下不少的历史遗存,丰富了叠石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内涵。比如在族里的山场中,坐落有隘门底、安泰亭、浙关亭、引象水碓、马尾半岭亭、玉石隘头田、玉石水尾碇步、闽浙山会夹溪等古迹,它们有的分布在叠石境内,有的地盘现在隶属于泰顺雅阳。由桐山出发往茭洋方向,至叠石再深入排岭、牙洋,进入浙江泰顺,称“闽浙古道”,全程约有四五十华里。牙洋即今天泰顺雅中,与叠石相邻。叠石古道风光在清代就有地方的名流给予收集整理,列为《玉石八景》,分别为:双龟出震、玉峰积翠、石鼓传音、引象回朝、榜山排列、古林晚钟、石室留云、龙湫喷雪。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福鼎县长王道纯来到叠石,见些山环水绕,环境清幽,题留一绝:“四山忽敞桃源地,一水潆洄玉石巅。携鹤几人曾到此,数来今日尚无先。”赞叹此间桃源胜境,令人向往。族人引以为荣,遂将此诗镌刻于石。
山区物产丰饶,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族长王丽卿(1863—1936)靠白手起家,勤俭务实,苦心经营茶叶,家境逐渐富裕起来。他注重善举,富了不忘本,持有“方便他人、成就自己”的意念,先后倡建隘门、浙关亭、溪坪桥多处建筑。还有一位经商的人物是王莲汀(1875—?),热心族中公益事业,修会夹溪古道、马尾溪桥,至今成为人文胜迹。他开店铺行商,堂号“王茂泰”,经营红茶、黄汤、旗枪茶叶。当时茶叶是叠石的主导产业,除了红茶、绿茶之外,著名的还有黄汤茶,称为“福鼎黄汤”。清末民初,从浙江传入黄汤手工制茶技艺,黄汤输出量达近千担。除了王茂泰产制黄汤外,还有茶商王宜春、王祥福、林刘资等人也开茶馆经营茶叶。
“闷黄”是黄汤茶的核心工序,它的制法是:鲜叶经过初炒、二炒后,干度达七八成的茶坯,堆放在竹笾内,上覆湿布,闷堆七八个小时,促使茶叶形成黄色。再经复炒、复揉,促干即可。品质优秀,色泽黄绿、茶味甜醇、香气清芬。可惜的是叠石黄汤已沉寂半个多世纪,制茶工艺非遗面临失传。
叠石蕴藏的民间手工业、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成为今天振兴乡村发展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人们在这里还可以发挥地理优势,打造一条骑行路线,经过叠石关口、古官道、桥亭,穿越闽浙两地,为骑手平添一股英勇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