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番禺区联合国际石材城,记者见到了杨贤穗和他的团队。
采访杨贤穗前早已读过一篇他的文章,文章配图中的他,笑容灿烂像太阳,见他的第一眼就被这种笑容感染了。在他的公司里,年轻的团队正紧张又有序地忙着手上的业务,厂区里也尽是员工忙碌的身影。他带领着这样一支年轻、高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同国内众多客户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
面前的他看起来很瘦,在装修精致却不失气势的办公楼里,记者开始与这位出生于1977年的年轻创业者分享他十几年的创业历程。简单的问候后我们开始交谈,他言辞精炼,热情中所透露的那份自信、坚韧、执着,让我在与他的一同回顾中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并且惊讶于他对于不断充实,不断学习的自主与坚持。
创业需要
“初生牛犊”的勇气
杨贤穗告诉记者,尚在求学期间,他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名港商的得力助手,也在那时,开启了经商之旅。而在1999年从学校刚刚毕业之际,当周围的同学正忙于到处投递简历以寻得一份理想工作的时候,杨贤穗已开始尝试着走一条创业之路,年仅22岁的他在厦门成立了一家公司。然而,满腔热血的他虽已具备一些经验,但现实经营中的具体而真实的细节问题仍让他感到措手不及,饱尝了创业的艰辛。“我的性格是喜欢做生意,认为学到东西比赚钱更重要。”首次创业的失败,杨贤穗刻骨铭心,也让他决定继续夯实自己的经商经验,不断积累,坚持学习,“这是一个过程。”他说。
就这样,在随后几年的工作中,他辗转于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先后担任过私营企业的销售经理、工厂厂长、外企高管等职务,边工作边学习深造。2003年非典时期,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某著名外企高管职务,选择再次创业,与朋友在广州共同创办了文化传播公司。
经过多年学习积累的他已能够顺利把握公司经营,懂得如何迅速打开市场,并在短期内即达到预期目标,持续稳定发展。2005年,他敏锐洞察到当时整个建筑行业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便把文化传播公司交由朋友打理,迅速与石材行业龙头——福建省凤山石材集团总裁沟通,取得凤山集团在广东省的业务经营权,成立广东凤山石材有限公司。
经营是
一门“常管常新”的学问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然而对当时不满三十周岁的杨贤穗而言,其实不然,凭借多年市场开发的工作经验,他已深谙市场开发之道。此外,坚守着认真、负责的做人、做事态度,每接触一种新产品,他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力争对该产品做到熟知直至专业,而这正是他对自己的督促:不断学习,跟上时代。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还是难住了他和他的团队,建筑经验短缺、人员配备不完整、原材料采购渠道不通畅、交货验收等环节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久经商场的杨贤穗面对这样的困难,不再畏惧,“学而优”的他已能够将知识运用在实际当中,并最终解决了问题。在之后的工作中,他承接了广州以及远至江西、新疆等工程项目,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步履日益稳健,并在建筑行业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力。继而,他又承接了具有“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地位的旅游观光塔——被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以及当时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广州南站等国家大型工程项目。
经历过“万事开头难”的初期建设后,杨贤穗在建筑行业逐渐理清市场、工程运作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一项项宏大的项目从签约到动工,其中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毫不夸张地讲,每个项目都是一场战役,没有硝烟的战役,而那面曾经伫立在广州南站工地现场的印有“杨贤穗突击队”的旗帜则可以淋漓尽致地诠释、见证这一切。
“这么多年的摸索,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得关心团队中员工的成长,以身作则引导大家怎么去学”在谈话过程中杨贤穗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学习”。而回看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自我充实,自我学习中前进的。“我是一个车头,发动机有,轮胎和其他配件跟不上,企业会倒。”杨贤穗告诉记者,作为他的员工踏实肯干是基本的条件,但不断学习更为重要。在这座布置精致的办公楼里,他时常组织员工学习,不定期地举行学习会,利用微信等平台建立学习群,让学员们分批上课,并做考核。
“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杨贤穗的身上不难看到对学习不断积累的坚持,而这也是他不断进步,将企业越做越大,越办越好的关键。
□ 林莹莹/文 林思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