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芳村茶叶城见到陈兴明时,大家都惊讶于他的好状态。1972年出生,看起来就跟年轻的小伙子一样挺拔,笑容轻松自在,举手投足都充满自信。谈话间,他回首了多年的奋斗史。“我只告诉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执着与保持热情,坚持地走下去,认真耕耘自己的三分良田,终有一天,你会有所收获。”陈兴明如是感言。
十九岁开启奋斗人生
陈兴明是从前岐桃花之乡过海石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于他而言,为事业拼搏耕耘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十九岁,当其他人还在课堂里拿笔写梦想时,陈兴明已经开始闯社会了。1989年,时年19岁的陈兴明初中毕业后,只身来到福鼎,便开始讨生活、闯荡。刚成年的小年轻只能在建筑公司里做一名泥水学徒,工资每天只有十几元。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日复一日,他在各个项目工地挥洒青春与汗水,早早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滋味。
建筑行业被拖欠工资是常有的事,陈兴明也不例外,微薄的工资常常无处可拿。这样的境况让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换一份工作,换一种环境。在摸索中他不断积累经验与资金,默默为自己的转变做好充足的准备。33岁,他南下广州,从汽车配件到炼钢工作,为了生活,四处闯荡。凭着一股子“拼”的劲头,他创下了一份颇为可观的事业,但同时也累坏了身子。再后来,他选择让自己慢下来,转向了茶叶的经营。
从门外汉到爱茶者
对于茶业,在涉足之前,陈兴明自称完全是门外汉。然而,之所以会走上茶之路,他说这一切基于对老乡的信任和致富的愿望。当年,在广州经营茶叶生意多年的乡贤林型彪和周庆贺曾给予他建议与帮助,带着他走上了茶路。老乡彼此之间天然就亲切、有信任感、踏实感。跟着他们的脚步,陈兴明一步一步走的很稳很踏实。陈兴明不仅慢慢累积自己的生意经,也在经营中学到了茶文化。
刚开始时,他主要经营普洱茶。在他的理念里,经营茶一定要到产茶区才能收到好茶,所以那几年里,他的行程多了固定的一站——云南。他到布朗山深处寻找“老班章”,寻茶之路不易,十几辆同行的车经常卡在破烂的路中间动弹不得,颠簸的途中只能靠压缩饼干充饥,有时甚至要到山间挖野菜。回忆起这些经历,陈兴明笑的很灿烂,“现在想起来,都是难忘的旅程。”特殊的旅程为他带来了好茶,他仔细区分每个山头的茶,从中找到了适合他经营的好茶。
2005年,他开始向广东人介绍家乡白茶,但当时白茶还没有多大市场。“当时白茶卖的是散料,没有压饼,不符合广州人的饮茶习惯。”现在就不同了,因为政府的推介与宣传,白茶的影响逐渐扩大,“白茶淡淡的比较符合年轻消费群体口味,很多客人现在指明要白茶。”陈兴明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白茶,他注册了“太元福商标”,慢慢地将经营品种靠向白茶。对于茶业经营中的波动,他表示: “对茶市必须要有茶人自己的把控力,才能掌握市场。”
从茶生活中找人生
热爱福鼎老白茶的陈兴明说:“用心做好茶,为白茶卓越品质而努力。”他将茶与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了。
他的生活随茶而动,春茶出了,他就买上一张机票回到家乡,待上一个月。到处查看市场、采购、生产,陈兴明所经营茶必须要亲自参与,才能放心。他认定福鼎人必须做“本地茶”才能有“本地”优势,这才是福鼎白茶的纯正“血统”。凭着他对茶的执着,他的客户群趋于稳定,大家都看中他对白茶品质的坚持。
说茶、品茶、分享茶,茶已经悄然渗透进他的生活,现在的他除了看档口和溜茶市,和其他的茶友们一同品茶是他生活的乐趣之一。因为爱茶,他已经逐渐找到了适合他的一种茶生活,随性随心随喜。
聊到最后,陈兴明的一句感慨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前进的同时,我时常后悔没在学校多呆上几年,这样我就能多在父母身边待上几年。”少小离家,二十年前从这里出发,已经45岁的他到了这个年龄更加明白“家”对他的意义,“有空多回家看看,一年又一年,父亲白了头,我却不在家。”陈兴明表示,他打算回到福鼎再开家茶铺,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乡,继续做好茶。
□ 林莹莹/文 林思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