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国家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为拉动民间投资,国家决定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为发展新兴产业,国家着手研究促进信息消费、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正如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中国正在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最优先解决的课题。
“即使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央也注重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这是今年以来宏观管理方式的最大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
这是改革攻坚实现新突破的一年——闯深水、涉险滩,一系列抓要害、动真格的改革相继推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原以为至少需要7天,没想到只用了2个多小时——
即便是亲身经历,叶丽梅也感到难以置信:近一个月前,作为即将成立的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办公室主管的她,来到工商局大厅办理公司营业执照,仅仅两个多小时,执照到手。
这一变化的背后,在于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民生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相继推出,一些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正在得到破解。
这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行动——
改革千头万绪,抓准牛鼻子是关键。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前提。
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方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27个减少至25个。
机构撤并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政府转变职能,向自身权力开刀。这是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取消下放了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
一个个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的措施密集出台——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600万户小微企业从中受惠,年减负近300亿元;部署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放开除个人房贷以外的贷款利率管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改革的连续突破,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杠杆更加灵敏有效。
改革激发了创业热情和民间投资的热潮。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
“简政放权回应了市场对更多自主权的呼吁,将激发企业更大的活力。”隔洋相望、关注中国的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经济学家西蒙诺夫教授说。
这是推动经济加快转型的改革行动——
更大程度地撬动转型升级,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杠杆。
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扩大行业试点范围,全年减轻相关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财税体制改革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
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实施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阶梯电价,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倒逼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这是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改革行动——
以开放促改革,是35年来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以开放促改革更显重要,成为今年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
上海自贸试验区“满月”之时,人们看见,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平稳扎实落地、积极效应初步显现: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首月办结外资新设企业21家,平均注册资本250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7倍。金融等服务业六个领域扩大开放,一批国际知名企业闻风而动、加速“抢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