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蔡雪玲
福鼎市前岐镇纪检监察干部到垦区柚子基地向农户了解农业扶贫资金落实情况。王文婧 摄
改革开放初期,福鼎赤溪村是一个“老、少、边、穷”的村庄,280多户村民分散住在14个“五不通”的偏远自然村。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反映赤溪贫困面貌的读者来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拉开了全国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有了“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称号。
30多年来,赤溪村弘扬和传承“滴水穿石”闽东精神、“弱鸟先飞”进取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致力于摆脱贫困,在历经十年送钱送物“输血”帮扶、十年造福工程“换血”搬迁、十年乡村旅游“造血”开发的“三个”十年艰辛探索实践后,终于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脱贫致富路。2017年,赤溪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640元,村集体收入80万元。
从“输血”帮扶到开发“造血”
“一楼是店面,二楼是大厅、厨房,三楼是卧室,四楼是阳台,门前是长街,屋后是公园,这住宿环境都快赶上城里了。”72岁的村民李先如一脸幸福地带着游客参观新居。
李先如原先住在赤溪下山溪自然村,一个“挂”在海拔1000多米山腰上的畲家寨子里,“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苦了”。
最初的帮扶办法是“输血”:送钱、送物。福鼎各个部门筹措资金,为下山溪22户村民平均每户送来3只羊和一些树苗、鸡苗。然而这种救济式扶贫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赤溪村贫困率达90%以上。
“挪穷窝”,“拔穷根”。1995年5月,下山溪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整村搬迁到处于赤溪村中心地带的新楼房。此后的20多年,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民陆续迁至赤溪建制村所在地,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换血”搬迁成功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但靠着人均不足1亩的土地,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农村要致富,发展产业是出路。于是,赤溪村选择旅游业这一出路。福鼎建成了杨赤旅游公路,改造杜家至界牌洋旅游公路,实现了“太姥山—赤溪—杨家溪”三地旅游线路对接、游客互流,由赤溪乘车前往太姥山景区、杨家溪景区分别仅需20分钟、10分钟。2014年赤溪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之后,又开始打造闽东畲族美丽特色村寨。
2017年,全村旅游收入共计1207万元,年均增长19.3%。旅游发展,带动形成了水果、生态茶、淡水养殖等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去年, 赤溪村特色农业收入达1536万元,150多户家庭年收入实现10万元以上,占全村总户数的37%,扶贫实现了由漫灌到面灌再到滴灌的“三级跳”。
开启“大赤溪”乡村旅游新时代
冬阳和煦,赤溪村的小溪民宿里,游客在茶室内品茶观景,怡然自得。玻璃栈道,竹筏漂流、杜家堡、峡谷乐园……一个个休闲旅游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
赤溪村的嬗变吸引了25岁大学毕业生杜赢返乡办公司。如今,创业5年的他创建了“尚赤溪”的白茶品牌,摇身一变成为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的“茶老板”。在杜赢之后,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了赤溪村创业。
如今,赤溪村每年都有新动作,一年一个变。2015年,福鼎实施修好“一条路”“发展一个好产业”“建好一个厅”等“十五个一”项目,进一步增强赤溪村典型示范效应。2016年,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致力打造畲族特色旅游小康村。
2017年,福鼎市指导太姥山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入驻赤溪,成立赤溪旅投公司,并成立赤溪—太姥山西南麓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赤溪旅游的规划、整合、打包和投资。目前,赤溪旅投公司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500万元,实施集散中心、玻璃栈道、野奢民宿等一批旅游项目。
2018年,赤溪村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未来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赤溪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村。
“‘中国扶贫第一村’是起点,未来的赤溪将会成为‘中国自强第一村’。” 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的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正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