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王婷婷)晴川湾畔,潮涨潮落,层层排列的毛竹架立于海中,其间吊挂的网帘若隐若现,装点着一簇簇深褐色紫菜,在海风吹拂下,渐生渐长。
“今年收成不错,目前正在采收‘四水’。”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养殖户洪其龙说,由于地域优势,该村种植紫菜口感好、质量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从传统式养殖,到高密度养殖,再到差异化养殖,经过多年发展,筼筜村紫菜养殖业在新思路、新技术的助力下,焕发新生机。
科技创新补短板
紫菜养殖,是洪其龙家两代人的事业。“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也没想过从事其他行业。”生于斯,长于斯,洪其龙的身上浸润着渔村纯朴的气质。
“养殖紫菜主要是看天气,要是南风天偏多,那紫菜就长不大、晒不干。所以,最早的时候只养了几排紫菜,靠自己手工采收和晾晒。”洪其龙说。沿袭父辈的插杆养殖方式,让网帘通过浮筒吊挂在深插于海区中的毛竹上,接受光合作用,但这种养殖方式需人工升降网帘,劳动力投入量大,难以大面积养殖。
2014年,经过多方探索,洪其龙决定引进插杆联动式装置。“以前一排排吊,一天2个人最多吊20排,现在1吊4,可以一次性联动升降5排,每天至少能节省3个劳动力。”洪其龙,在采收方面,如今使用采收机代替人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洪其龙家紫菜养殖面积共300亩、网帘共6000张,今年前“两水”紫菜产值已突破百万元。
紫菜养殖兴起也带动了紫菜加工业发展。养殖期间,洪其龙还将目光投向紫菜初加工领域,成立福建省海圣食品有限公司,办起了加工厂。一袋袋刚采收的鲜紫菜,进厂经过清洗、烘干、压制等一系列半自动化流水作业,变成一张张薄而轻的紫菜小圆饼,售往全国各地。据介绍,鲜菜加工成干紫菜后,每斤可制成40至50片紫菜圆饼,今年售价36元/斤。
“除了收购本地紫菜,我们还会从霞浦、浙江等地调入鲜菜,一般要加工到农历二月,今年收入预计能达到30多万元。”洪其龙说,目前该厂有3条半自动生产线,工人最多时有120余名,多为本地及周边群众。
齐心协力谋跨越
秋冬时节,筼筜村里处处弥漫着紫菜的鲜香。作为紫菜生产专业村,其紫菜美名早已远扬。
“2008年左右,是我们村紫菜养殖的巅峰期,养殖面积超过了1万亩,网帘达到20万张。”筼筜村主任黄友惊说,随着紫菜收益逐年攀升,部分养殖户固守传统养殖管理方法,或盲目抢种,或高密度养殖,抑制了紫菜生长,加上海域气温升高,导致紫菜苗长期受高温刺激,出现烂苗现象。2016年至2017年,筼筜村紫菜养殖业遭遇“寒冬期”,养殖户纷纷转战浙江。
2018年,为了重新树立养殖户信心,福鼎市海洋与渔业局连续3年在筼筜村开展坛紫菜差异化养殖示范推广,合理规范养殖密度和采苗时间,确保养殖的紫菜产量品质及收益不低于传统模式,使筼筜海区养殖紫菜面积恢复到4000亩以上。截至目前,该村共有18户紫菜养殖户,13家紫菜加工厂,6家育苗室。
养殖业重获“新生”,但毛竹易腐蚀及抗风性弱等弊病,依旧困扰着养殖户们。“毛竹基本是一年一换,比较费人力、物力。对此,我们以塑胶渔排为参考,考虑将毛竹和塑胶相结合,使其兼具实用度和环保度。”黄友惊说,为了稳步推进紫菜产业转型升级,该村还积极开展环保整改,安装废气治理设施、新建废水沉淀池、购买废水治理设备进行水循环过滤等。
同时,为了转变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该村积极谋求出路,尝试向精加工方向发展。“以红色旅游乡村建设为新起点,我们打算让渔业融入乡村旅游,把紫菜加工成小包装产品,试水‘伴手礼’市场,延伸产业链,培育筼筜村品牌。”黄友惊期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