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里的“宝贝”可以跑到陆地上,也许今天看来,见怪不怪。但在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这就怪了,看看古人是如何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解释这一现象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福鼎一中的师生们在学校后山门上开荒劳动时,挖掘出了4块正反两面均有多边形、长方形图案花纹的灰白色小石粒,被专家确定为海洋底栖软骨鱼类鲼科的上颔齿板,因该标本的采集地在福鼎城郊北岭,被命名为“福鼎北岭第四纪鲼化石”。
据介绍,鲼科是一种第三纪至第四纪时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海洋中的底栖中小型软骨鱼类。这就说明,现今福鼎市区,在晚更新世,气候较温暖,并自11000年前至今,该区已经上升5-10米。
这种现象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再正常不过了,而在过去,古人看待这一现象就特别有意思。
清光绪版《福鼎县乡土志·十八都分编》里有一段话很有意思:“望海山者西向,诸山之祖也。高可扪星斗,距海百里,石壁上缀有蛎壳,其山精凝结耶,抑海风吹送到此,奇甚。”
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乡土志》的作者们把望海山上蛎売的来源归结为山精凝结或海风吹送,实为无稽之谈,他们不知这蛎壳原本就存在,是随着山的升高和海的消退而存留下来的。在太姥山上的葫芦洞周围等地的碎石中,也偶有风化严重的小贝壳。
根据记载,在南镇、小白鹭的山上,距离海平面70多米的高处,至今还存留着花岗岩被海水冲蚀后产生水平线剥蚀的痕迹,它是一处典型的古海蚀崖遗址,证明几万年来地壳上升了70多米。
———摘自白荣敏《福鼎史话》

做文明养犬人 创文明卫生城
我市启动第一批乡镇“非标”船舶名牌安
小邻里,大温情!福鼎探索实践“近邻”党建
名单公示!福鼎这些个人和集体拟获抗击新
活动预告丨福鼎本土产品如何无忧“出海
福鼎、苍南率先试水,27项业务跨省通办
中国流动科技馆“安家”福鼎
公示!全国模范、全国优秀……福建推荐名
赶快行动!“乘风破浪 奋斗有我”——来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工作方案》
今天全市8所中学2842名高三学生复学
毒品盯上电子烟!拱北海关查获走私大麻电
福鼎法院集中宣判4起涉恶势力集团犯罪
专家学者对福鼎饼花的评价
秋空明月悬 童趣满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