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仕光,1964年生,福建省福鼎市南溪水库渡船管理站船工,宁石竹坑渡3号船长。先后被授予“宁德市最美渡工”和福建省首届十佳“最美渡工”称号,他所在的班组被中国海员建设工会评为“安全优秀班组”。
福鼎河流密布,水系发达。位于闽浙交界的南溪水库,是一个重要渡口。我是18岁时撑起船桨上岗的,渡来渡往36年,摆渡船从人力手摇木船换成了机动铁船,我也从青年变成了中年。这里的一事一物,早已刻入我的生活。
工作中的金仕光 王婷婷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溪水库建成蓄水,库区有1400平方公里的水域,环绕着周边的2个乡镇、7个行政村、70多个自然村,村民们出行都要依靠渡船。于是,南溪水库渡船管理站招聘了10名渡工,免费接送往来的群众。
当时摆在我前面的有两条路,像其他乡亲一样外出打工或留在家乡加入渡工队伍。思考再三,我选择留在我熟悉的地方,接下摆渡的撑篙。
天亮而作,天黑而歇,一天到晚以船为伴,一年365天都要随时待岗,撑渡船是份苦差事。每天天没亮透,渡口就有人要过河,我得提前做好出行的准备。人多船重,全靠力气划动前进,一摇一晃总要小心翼翼。等到了渡口,客人全部上岸后,我才能松一口气,稍作歇息。最惊险的是在夜里行船。当半夜遇到分娩、病重等紧急情况,有人呼叫过渡时,我就要赶紧起来,摸黑出行。但夜里的水势不同于白天,且行船打灯的光线折射在江面上容易导致色盲,所以不能开灯,只能依靠眼睛和两只手。江面跟船上都黑乎乎的,盯久了,眼睛就觉得疲倦,可肩负着全船人的安危,我丝毫不敢懈怠。
机动铁船 王婷婷 摄
经风冒雨,一年无休,船体设备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那时,管理站没有维修技术人才,每次故障都是将船拖到市区请专业师傅维修,但次数一多,不仅耽搁时间,还耽误乡亲们的出行。于是我萌生了自学的念头。
一开始,师傅修船时,我趁机“偷学”,不懂就问。后来,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船舶主机》《船舶辅机》等业务课程。每当工作结束或休息间隙时,我都要对渡船进行检查,在多次检查中,我成功排除了一些设备故障,维护了船只的正常运行。
做渡工,苦点累点还没啥,最怕的是大家的不理解。“大家都急着过河,为什么一趟不多载点人?”这是乡亲们常常抱怨的事。但看似风平浪静的江面,实则危险重重,一艘简易的木船,最怕的就是江面上突如其来的风浪和超载,一个不小心就会出事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选择一趟趟分批运。一来一往至少两个多小时,岸边的人等得不耐烦了就会开始埋怨,甚至事后还有人跑到我家里来讨要说法。
2012年,金仕光所在渡口被评为全省内河交通安全示范渡口。 王婷婷 摄
埋怨多,危险大,收入低,面对这样的境况,家里人也曾劝过我转行。但我总想着:“要是自己走了,谁来接这个班?大伙出行岂不是更不方便?还是再多坚持几年吧。”
时光荏苒,这一坚持,36年过去了。这36年的平安摆渡,让我倍感自豪。从1982年至今,在我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南溪水库渡工队伍累计运行17万班次,运送旅客450万多人次,完成航程180多万海里,并取得36年安全运行无事故的骄人纪录。2006年,我所在的班组被中国海员建设工会评为“安全优秀班组”。2012年,所在渡口被评为全省内河交通安全示范渡口。
36年来,陆上交通迅速发展,四通八达。一批批老渡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退出,我们的渡船也从当年的13艘人力木船减少至今天的3艘机动铁船。时代变迁,大伙对出行的要求也更高了,这需要我们渡工适应新的需求、掌握新的技术、继续奋斗,锤炼更加过硬的本领,让大伙的出行更舒适、更安全、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