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背山面海,物产富饶,山珍海味河鲜,应有尽有,为小吃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原料。福鼎小吃之美,名播遐迩,食之者,无不思忖重来;闻之者,无不心存向往。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鼎“福建美食名城”的称号。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食之大矣!小吃不小,乃某地域文明程度的一个标识。福鼎人民于推进社会文明过程,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众多小吃,或甜或咸,或酸或辣,或凉或热,或干或汤,林林总总达二百余种,其中一类为邑外所无的独创品,一类为本地化了的舶来品。倘若以原料区分,大致可归为六大类:一、大米类,有鼠曲粿、年糕、水粿、红龟、米粉、米面、锅边糊、糍粑、汽糕、烧卖、汤圆、馍馍、粽子等;二、蕃薯类,有九隐包、蕃薯粉溜、三角饺、马蛋等;三、面粉类,有麦饼、面鱼、蛋卷、包子、手打面、春饼、面茶、光饼、推酥饼、千层饼、麻晶饼、马蹄糕等;四、芋类,有芋泥、芋酥、芋丸、挂霜芋、假膏腻等;五、鱼类,有鱼片、鱼丸、鱼饼、鱼面、鱼卷、鱼枣、汆汤等;六、肉类,有肉燕、肉片、扁食、肉筋、牛肉丸、牛杂汤、猪肚鸡、叫化鸡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吃也在不断创新,表现了福鼎人民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福鼎小吃之所以美,全在用料之地道,工艺之传统。福鼎小吃多以本地特产为原料。福鼎芋是国家命名的槟榔芋,其他地方是没有的,用它制作小吃,享誉海内外,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佳肴。福鼎栽种的一种菜豆,古代一位皇帝吃过后,终生不忘,人们称之为御豆,或皇帝豆,年年向朝廷进贡。以它为原料制作的小吃,真可谓“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尝”。福鼎小吃全是以传统手工制作的。福鼎肉燕实在令人叹为吃止,其皮薄如纸张,矇眼可视物,韧如皮革,抖动亦不裂,脆如海蜇,经嚼且耐味。其制作从取肉到成品,用功之深,费时之长,劳动价值难以计算。磻溪桥头面,一个人一天顶多制作三十来斤,多了功夫就不到位,不到位就没有那个劲道。如果说福鼎小吃,以功夫赚钱,那也丝毫没有夸张。 笔者采访过一些小吃的来历,几乎每一道都有一个传奇式的故事。 西阳肉丸,原先叫肉圆。相传明初,南京丹徒县城郊有位青年叫吴旺三,他结识了邻村的一位苏姑娘,俩人情投意合,乃至谈婚论嫁。想不到同村的董七也看上苏姑娘,扬言非她不娶。董家是村中大户,有钱有势。下聘那天,吴董两家相持不下,苏家十分为难。这时,苏姑娘发话,要旺三、董七俩,各从自家送来的猪腿上取一斤瘦肉,现场做一道菜,招待来苏家贺喜的一桌客人,谁完成得好,她就嫁给谁。董七聪明,将瘦肉切成肉丁,熬了一小锅肉粥。旺三想了想,把瘦肉剁成肉酱,然后与蕃薯粉和在一起,煮了十碗酸辣可口的肉羹汤。客人们分别吃了肉粥和肉羹汤,一致称赞旺三的手艺高。人们问旺三这道菜叫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叫肉圆!”因为它圆了他与苏姑娘的婚事。后旺三早逝,苏氏为避战乱,携子逃到福鼎西阳村,肉圆的手艺也从她手上一代代传承下来。由于圆与丸在方言中同音,渐渐地肉圆便变成了肉丸。 福鼎太极芋泥为清大臣挽回面子的故事,也十分动人。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任钦差赴广州禁烟。一天,英商设宴请林公,上一道冰淇凌。林公不谙就里,一口冰淇凌,冻得他吞吐两难。英商们窃笑不已。几天后,林公回请英商,上了一道福鼎太极芋泥。芋泥呈淡紫色,金黄的油麻、大红的瓜糖,将它装饰得象一件工艺品。英商们迫不及待地舀一勺送进嘴里,顿时一个个呜呜大叫,鼓着腮,摇头晃脑,跺脚翻眼,乱作一团。他们不知道,太极芋泥是蒸出来的,因为上面盖一层猪油,无法冒热气,看似冷,里面却是七八十度高温,怎不烫得五脏如被火烧?林则徐为报了一箭之仇而开心。 动人的故事让福鼎小吃更富文化色彩。 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经过时间的考验,总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著名品牌。福鼎小吃也不例外,如江记鱼片、阿霞扁食、阿生汽糕、阿妹粿汤、荣昌推酥、店下炒米粉、点头米粉汤、管阳泥鳅面、磻溪桥头面、秦屿珍珠圆、前岐土鸡煲、佳阳猪头片、叠石兔子巴、台峰九隐包,等等、等等。每一个字号,都是一道小吃的代表。2004年10月,福鼎小吃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厨师节暨海峡两岸美食节,有五道小吃获得中国名点称号,九道小吃获得金厨奖牌。 都说食在福鼎,依笔者之见,无非是指福鼎的东西好吃,在福鼎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好东西。福鼎市区大街小巷布满小吃摊、小吃店,昼夜24小时营业,来过福鼎的人都称它是不夜城。有人说,到福鼎,不吃小吃,等于没有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