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律鹏出生在沙埕一个美丽的小渔村——官城,18岁参军来到厦门,在军营里生活了17个春秋,23岁提干成为一名军队干部,从事公务员、军械维修、营房建设等。他用两个月的工资买了第一部相机120元,开启了他的摄影生涯;转业后就职于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厦门的卫生与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劳动和贡献。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献给了自己的家乡,相机的镜头也一直对着家乡山川海岛、美丽乡村和家乡的特产,用他的摄影作品对外宣传家乡。在同乡人眼中,他是乡情的桥梁和纽带,把在厦门的福鼎人紧紧地系在一起,为同乡人做出许多雷锋式的工作。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热爱家乡的公益事业。请你随着我们的采访足迹看看陈律鹏的感人故事——
身在异地情系故乡
一个在军营里生活的军人除了训练和完成任务外,就想着家乡的事,一个在事业单位领薪水的人不停地为家乡做好事。1988年,陈律鹏看到村里码头条件差无法满足村民的渔业生产需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当时人均月工资不足100元时,他通过各种渠道邀约军地朋友们捐资3000元帮助村里修建码头。1989年他回乡探亲看到村里人还是到一里路之外挑水饮用,心情沉重,找了时任村书记、主任探讨和促成怎样改善和解决乡亲们饮水问题。有了方案后,他回部队通过退伍战友的社会关系买到4吨平价自来水管,为村里解决了长期饮水难的问题。1995年发起并带头捐款为村里小学扩建场地增建教室,改善教学条件。1998年回家休假时发现村民们渔业生产和采购物资都要从码头走长达三里的羊肠小路,他坐立不安,利用有限的休假时间拜访了福鼎城里的朋友们并请求支持赞助村里修路,不到半年时间一条一米五宽三里长的石板路呈现在乡亲们面前。
2002年,陈律鹏从厦门晚报上得知有个福鼎人在医院做换心手术,且需花费大笔钱,他立刻邀约了几个老乡到医院看望并与院方协调减免了十几万医疗费。2002年台风“森拉克”和2006年台风“桑美”严重袭击福鼎,给家乡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失,他及时在厦门发起“台风无情人有情”行动,两次共为家乡募捐到了46万元,帮助家乡父老乡亲解决“燃眉之急”。2008年他又在异乡的朋友中邀捐9万元帮助村里建造3公里的水泥村道。前几年,网络信息还不快捷时,陈律鹏把家乡的好消息和在厦福鼎人的动向不定期地编成小报向老乡们传递。
总之,类似的事举不胜举,一个全身散发着乡情和热气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他嘴里说的心上想的都是故乡的人和事。按照陈律鹏的话说:“家乡的公益事业永远做不完”。
一个摄影家的故乡情怀
陈律鹏在三十几年前即拥有了一部当时市场上最昂贵的海鸥牌双镜头相机,他记得那年和他同时提干的几个战友第一个月领到工资都选择买了时兴的上海牌手表,只有他选择了买照相机。这一选择,开始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摄影之路,进修于北京摄影学院,通过努力、成为中国摄影家、高级摄影师,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香港摄影报摄影记者。
从部队转业后,陈律鹏增添了热爱家乡的内容,那就是用相机拍摄福鼎,用心谱写家乡,加大力度对外宣传家乡。他利用几年的业余时间回老家,几乎跑遍了福鼎陆海域16421平方公里,17个乡镇(街道、龙安)的山川海岛,跋山涉水拍摄了上万幅的家乡作品,他回乡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常人是无法理解的。他在拍摄沙埕风光时,爬到山上俯拍全景,不小心摔倒,心里第一想到的是相机是否还完好。在创作《醉美福鼎》时,为了拍摄城区一个美景,不小心被电击中,昏迷了好一会。当他得知全省帆船比赛将在小白鹭港举办,当天晚上马上赶回小白鹭,拍摄了一组难得的照片,转身又匆匆忙忙赶回厦门。常常为了拍好某一个景要一次又一次地从厦门专程回来。正如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先生曾经评价陈律鹏:“他岂止是用相机拍照,更是在用心拍照啊!”
有付出就有收获,他的沙埕港海鸥组照《鸥歌》获得《大众摄影》杂志举办的第二届宁德好风光的三等奖,福鼎风光分别在《香港摄影报》、《海峡摄影时报》、福建《海洋与渔业》等杂志报刊专栏展示。陈律鹏成了摄影界有点名气的摄影师。2005年出稿了7万字图文并茂的《悠悠故乡情》反映了官城村的历史和现状、变迁与发展;2012年1月、2014年8月共花费了近40万元正式出版了精美的摄影画册《映像沙埕》3000本和《醉美福鼎》6000本,全面展示了福鼎美丽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滨海岛屿、美丽乡村、民俗特产等,在福鼎首发式现场反响极好。他的作品发行面广,其中发送给省外各地的老乡和朋友们多达2000多本,颇受读者喜爱,拍手叫绝。有个加籍华裔的先生欣赏了《醉美福鼎》之后,改变了行程计划,先去福鼎旅游几天再回加拿大。在广州的福鼎籍朋友卢建勇收到《映像沙埕》后全家人爱不释手,看到自己的家乡如此美丽,激动感慨万千,一定要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陈律鹏说:“热爱家乡宣传福鼎是我们每个福鼎人的共同愿望和责任,他的摄影作品从村里拍到镇里,从全镇范围拍到全市范围,对外扩大宣传,让福鼎人在异乡手上有本家乡的画册,以缓思乡之愁,让更多的异乡人了解福鼎,喜爱福鼎,提高福鼎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家来福鼎投资建设,促进自己的家乡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发挥乡情桥梁和纽带作用
陈律鹏在厦门三十多年的业余时间在干啥?翻开他的生活历程就知道他都是在为福鼎人甚至闽东人做事,拨打陈律鹏的手机铃声是“难忘太姥山”,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的是福鼎市区全景,他的朋友圈绝大多数是福鼎人和闽东其他地方的人,他一年要回福鼎8至10次。
陈律鹏对家乡的执著和热爱让人感动,这次的厦门回访之行,到处都可见他的这份情。他的厦门生活中究竟有多少福鼎元素?
他是厦门福鼎商会的孕育者。1989年成立“厦门福鼎乡亲联谊会”时,他就四处打听哪个单位有福鼎人哪条街巷住着福鼎人,把他们的详细通讯地址一一记录在本子上。2003年,他发起成立了“厦门市宁德商会”,将闽东人联系在一起,担任秘书长主持工作。他的本子上已经满满当当记录了800多位福鼎乡贤的联系方式,2012年时机成熟了,福鼎商会孕育而生。是陈律鹏的热忱和坚持换来了在厦福鼎人的紧紧相拥,通过过去同乡会和现在的商会平台让在厦福鼎人实现了“二次握手”,乡亲相会,同学相见,师生重逢,仿佛找到家的感觉。曾经有多名福鼎籍的干部从外地调到厦门某单位任职,他们感到高兴的是来厦门工作不到一周就接到陈律鹏的电话问候和邀请。他曾经作为厦门福鼎同乡会会长时分别在重阳节组织65岁以上的老乡活动、五四青年节组织年轻老乡人活动、三八妇女节组织妇女老乡活动,实在是个很有乡情的人呀!
回访中,我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在厦门的福鼎人,陈律鹏对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他为商会年轻人们自豪,总是意味深长地对年轻企业家说:“未来,靠你们了。”说这话时,他的脸上流露着期盼和祝福。他说:“2008年采访时,商会的年轻人们尚在打拼,经过6年的努力拼搏,他们在各行各业都闯出了一片天空。”年轻乡亲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离不开陈秘书长的牵线搭桥和各方面的影响,是他让我们在厦一万多个福鼎人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文化,让我们年轻人在商会分享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开展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理念,有力地推动了福鼎人在厦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