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信阳平桥区有个叫郝堂的村子。这里本是个普通的小山村,但自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名声一下子就大了起来。附近的农民,周边的城里人,还有一些外地参观者接踵而至,多时一天达几千人。出去打工的年轻人,过去自己都不常回家,而现在时不时带着客人回来,炫耀自己的房子,炫耀自己的村子,自豪得不得了。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对此,一些专家把它称为“郝堂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国务院也正酝酿出台相关意见。建设郝堂一样的美丽乡村,正是我们在中央精神指导下搞好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
的确,忽视农民、忽视农村,那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口会越来越少,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实现中国梦,“三农”仍然是重中之重。农民不该一直处于弱势,农村也不能走向衰败。“郝堂现象”正说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建设好,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当地实际,深得人心!
方向认准了,任务明确了,就要迅速行动,真抓实做。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谋划好、协调好、实施好。
郝堂村没有宽马路,没有大高楼,就是把房子改了改,垃圾清了清,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公共设施,群众很满意。可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中国地域广阔,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美丽乡村,为的是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保护生态,给乡亲们造福。在建设中不能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的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贪大求洋,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仅仅体现在“美”上,还要体现在“村”上。自然村落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传统的居住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郝堂村的改造建设,重视传统村落人文价值和建筑风格的传承,保护抢救,推陈出新,追求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有机融合,厚重又和谐。中国美丽乡村的特征是中国印记,不能丢掉历史文化传统,不能脱离地域特点搞建设。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美丽乡村就是农民群众心里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我们应当引导、支持,但不能包办,更不能强迫。郝堂村作为可持续发展试点村,派有驻村干部,请了几位专家搞规划,但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按民主程序办事。特别是房子改造,改不改、怎么改,尊重户主的意见。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我们要牢记自己是服务者,要自觉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梦圆梦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住房和环境的改善,也是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郝堂村围绕群众所需所盼还做了很多事情,如民主议事、资金互助、居家养老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深化农村改革,才能让美丽乡村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农民真正“美”在心里。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深化改革进军号,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农村升级版,可谓正当其时。
(作者为河南省信阳市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