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蜂蝶成趣,来到叠石乡仓边村,样式统一的蜂箱被整齐地摆放在开满野花的草地上,成群的蜜蜂穿梭其间。陈延裕走到一台蜂箱前,蹲下了身子,他慢慢地打开蜂箱的盖子,轻轻地抽出一块蜂巢板,将新的蜂巢板替换进蜂箱。
“现在正处花期,蜜蜂都忙着出去采蜜了,我们需要利用这段时间,把有虫子的蜂巢板清洁干净。”谈起自己的蜜蜂,陈延裕脸上露出了笑容,“多亏了村干部的帮助,让我的蜜蜂越养越多,也让我摘了‘贫困帽’。”
因地制宜 引进蜜蜂养殖产业
长期以来,叠石乡受地理条件因素制约,工业发展受限。“咱们肩负着保障城区二十多万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重任,发展规模化工业不太现实,但这里生态环境好,养殖业或许是贫困户脱贫的好路子。”叠石乡党委主任科员蓝承登说,根据这一特点,2018年乡村干部几经走访考察,最后与福鼎市叠石乡仓边桶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达成协议,希望通过发展桶蜂养殖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
“养殖的蜜蜂品种是‘中华小蜜蜂’,就是我们俗称的‘土蜂’。”仓边村村委会副主任傅万君说,这种蜜蜂容易养殖,虽然产蜜量较低,但叠石地处深山,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无污染,产出的蜂蜜更纯净,甜度与营养价值也更高,因此经济效益相对也较为可观。
然而,养蜂工作的进展并不像乡村干部们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原来,叠石乡大部分村民都从未接触过蜜蜂养殖,一听到养蜂,还要投入资金,都打了退堂鼓。在了解到贫困户的顾虑后,叠石乡干部一方面主动联系合作社,由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积极为贫困户申请发展生产补助,为贫困户减轻生产投入负担。“有技术又有资金,我们村民都安心了,决定养好这几箱蜂。”陈延裕说。
宣传拓销 解决山区销售难题
“你好,请问还有蜂蜜吗,有的话寄两斤到市区给我。”“你们的蜂蜜真的很不错,我再定一罐。”……近期是临近蜂蜜收割的时间,不少市民通过微信向村干部预定村民们养殖的蜂蜜。原来,为了确保蜂蜜能够及时售卖,仓边村的村干部们纷纷当起了“代购员”,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宣传拓销。
“蜂蜜如果没有销路,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是起到了宣传效果的。”蓝承登介绍说,在引进养蜂产业之前,乡干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多次走访超市、市场,发现市面上对土蜂百花蜜的需求量较大。但叠石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出的蜂蜜又该如何交到客户的手中呢?“就算有人愿意买,我们村这么远,他们过来拿也不方便啊。”陈延裕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村干部建议村民对蜂蜜进行统一包装,并联系乡政府甚至市区里的干部协助村民“配送”蜂蜜。村民将蜂蜜包装好,可以由家在市区的干部帮忙转交给客户,也可以通过寄车的方式寄到市区。
为了进一步保证养蜂村民们的收入,村干部还积极联系桶蜂养殖合作社。在仓边、库口等村两委的牵头下,有26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签订合作协议不仅解决了我们蜂蜜销售难的问题,还让这些蜂蜜卖出了好价钱。”陈延裕高兴地说。
精准发力 助力农户脱贫致富
穿戴好蜂衣、蜂帽、手套,带上一把割蜜刀,车头村村民陈启钱正准备去山里割蜜。
陈启钱曾是叠石乡车头村的精准扶贫户,2014年他的妻子身患白血病,每年巨额的医疗支出让他入不敷出。2018年,平时仅务农的陈启钱响应村两委号召,利用上级扶贫发展专项资金引进了养蜂项目。
“开始养蜂后,平均每个季度都可以增收上千元,我利用增收的钱还扩大了自己的养鸡规模。”陈启钱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儿子顺利考上了大学,家中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其实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他因病返贫。”车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书群说,陈启钱家庭情况特殊,为了保证他的收入来源,村里还协助他从事纺织加工行业,进一步为陈启钱创造更多更稳定的收入来源。现在,陈启钱的养蜂规模已达到40余箱,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
同样的还有库口村的李国荣,50多岁的他在养蜂前一直是依靠低保和采茶维持生计。因女儿身患疾病,他一度陷入痛苦中。得知这一情况后,村两委干部多次来到李国荣家中,鼓励他坚强面对生活。经过多次开导,他积极参加村里的养蜂项目。“是这些小蜜蜂给了我生活的勇气,让我做到在家门口脱贫。”李国荣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他相信自己的生活会因为这些蜂蜜而越来越好。
目前,叠石乡仓边、库口、车头、叠石等村参与养蜂的数十户贫困户已全部稳定脱贫,养蜂产业成为叠石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又一条甜蜜路子。(记者 汪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