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许多海岛,初登岛,新奇,去得多了,乏味。天下海岛差不多,无非迎面一个登岛码头,码头两边是渔家乐,海湾有早出晚归的渔船,有沙滩,灯塔,沿岸依山建一些民居,过去多为石头房子,如今和城里建筑别无不同。早上可看日出,晚上可见归渔。差不多就这些,美是美矣,看一次就够。
这岛,与你见过的不同。朋友说。
区区一个海岛,能变出花来?
我见过很多海岛宣传册,印出来似人间仙境,那是印在书上的海岛,真见了,不是那么回事。小巴车载我们一行到渔井码头。一湾算不上清,说不上蓝,只是颜色奇怪的海。远处,海中有颇高的山。山尖没在雾中,离海岸目测不过十公里。
王志凌 摄
更远处,有小的岛影。
站在甲板上,随着船加速,海风渐劲,仿佛吹去心中经年积累下的不平。张开双臂,任海风吹,两腮在风中鼓动。
船尾,渡轮犁开海水卷起雪。
一群鸥,追随海浪飞,发出清脆的鸣。
船离岸渐远,离岛渐近。那远处小的岛影渐渐清晰起来。
岛影与海平面间,隔着一条浅白的水平线。岛在水线后,只见岛尖。
有那么一刻,大脑放空。一恍惚,岛就迫近眼前。
自然没有惊喜,所有海岛都是如此,差不多的码头,差不多的渔家乐,差不多的小店,出售差不多的海货。突然想到热狗的《差不多先生》:我抽着差不多的烟,又过了差不多的一天,时间差不多的闲,我花着差不多的钱…… 岛名嵛山。古称福瑶列岛。
郭建生 摄
中国人取地名,爱用福字。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福瑶列岛地处福鼎,以福命名,自然而然。只是这岛并不产玉。到得岛上,方知瑶字另有所指。
登岛,朋友的车已候在码头,一行人未停留。
车沿山路盘旋而上。行到高处,眼前的海便阔起来。
再往高处行,车便入了雾中,时见对面山头浮在云端。窗外风光渐有变化,山脚是阔叶的南方植物,山腰树木渐疏,只是些低矮灌木。
树渐少。草渐多。
李文迪 摄
约半小时,朋友说,到了。下车,劲风扑来冷雾如雨。
山下正是炎夏,此间已如深秋。
眼前一阔,以为到了山顶。却不是,山尚在更高处。
雾中隐约一片海。海中有山,山上有海。
一大一小两片海,如瑶玉,镶在岛上。
此处海拔少说也有四五百米,山上如何有海?不科学!
岛上朋友自豪:不是海,是淡水湖。
李艳文 摄
有淡水的海岛本就极少。这岛上,有如此巨大的淡水湖,着实让人吃惊。
湖名天湖。一大一小,大天湖阔六万余平米,小天湖阔一万余平米。
湖岸隐在雾中,恍如仙境,不知今夕何夕。
岛上朋友略带遗憾:要是晴天,能看清整个湖,更壮观。
又说:没准一会放晴,这里是典型高寒山地气候。
我却觉得这样的天气正好,最美好的景,就要这样若隐若现,半遮半掩,若一览无余,倒失韵致。让人深为不解的,是这大嵛山岛高不足六百米,阔不过数里,山上没有水源,满湖清水从何而来?
周勤 摄
据说,为解开这一谜题,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专门在此调查拍摄,折腾了一段时间,得出结论:天湖之水天上来。
我笑,走近科学惯有路数。
沿湖行,过一长堤,人往山高处走,往树低处走,往草盛处走。两边是低矮的灌木,山坡上是比人高的茅草。冷雾直往肺里灌。万亩高山草场,突现眼前,一时忘了身在南中国。越过山坳,行上山脊。冷风更劲,雨雾更浓。手微有冻感。至山顶,四周除了雾还是雾。据说山顶能见绝美的景,不巧。朋友说,不如下山安顿,等雾散了再上来。正说话间,雾的帘幕似被谁轻轻掀起一角,露出远处山光水色梯田如海市蜃楼,众人顿时尖叫起来。摆好姿式正要留下这美景,雾帘转瞬合上。惊鸿一现,再没掀开。
季思恩 摄
嵛山岛与别处不同者,此地转眼可历春夏秋冬四时,可赏清泉,湖泊,高山,草甸,大海五景。冷风中立于山头,希望那惊艳美景再现,未得。只得离去。翻山,从岛西面到岛东面。山东角的渔村,就叫着东角村。
东角村在山的脚下,车沿着盘山公路往下行,再往下行,去亲近海。
正值休渔季,海湾泊着色彩艳丽的渔船,波光在偶尔一露的阳光照耀下晃动着金色的光斑,像极了印象派的油画。车行到不能行时,就是东角村的最美处。随意走入一条小巷,石板路皆闪着青色的光。老人见到我们,脸上露出良善的笑。
耿丽 摄
三角梅开得正艳。谁家门前,一架累累的百香果。
不知转过几道巷,巷越走越窄,窄巷转角处,忽逢不起眼的一道门,门上原木板,雕刻着几个绿色字:东角村乡村振兴大礼堂。
心里多少有来自都市人的自得,这不起眼的房子,也叫大礼堂?
信步推门入,吃惊不亚于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眼前天光泄地,豁然开朗。一室,集典雅古朴与时尚于一体。听介绍,方知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杰作,由废弃鱼露仓库改造而成。是渔民们平日里最喜欢的聚集处。
且坐下,吃杯白茶。几个朋友秀一轮书法。 出巷,太阳已在岛西边,将阴影投在沙滩上。几个孩子赤脚在沙滩上嬉戏。
一村妇呼喊着孩子们天黑了回家。
刘学斌 摄
闲聊。问及,村妇有三个儿女,皆考上了北京、上海名校。孩子接她去大城市住,她去了几天,就念着自己的海岛,想着回家。不吹海风,不枕涛声,没法入睡。孩子们终是要远行的,走得远,是有出息。当然,不是家家如她这样幸福,有些人家的孩子,没能上大学的,又受不得当渔民的苦,离了岛,在城市里工作,北京、上海、广东……四处漂,孩子就丢在岛上跟爷爷奶奶生活。
我是农民,知道农人的苦。渔民更苦。我们这些观光客,岛山一日,见什么都美,海风吹拂也有所谓的诗意,常年居住在此的人,脸上有着陆地人没有的海风蚀刻的沧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岛上的生活,该是寂寞的。
离开东角村,暮色渐浓,山顶没在更深的雾中。坐在车上,望着窗外,心里有些空。
李贤松 摄
眼前闪过一条标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就想起那个村妇,想起那赤脚在沙滩嬉戏的孩子,想起那妇女远在岛外的儿女,那些孩子在岛外的父母。这一刻,他们的心里,可看得见山?可望得见水?又该有着怎样的乡愁!
2019年8月5日
作者简介
王十月,本名王世孝。湖北石首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发表长中短小说、散文二百余万字。有长篇小说《烦躁不安》《活物》《31区》《大哥》《无碑》、中篇小说集《国家订单》、散文集《总有微光照亮》、短篇小说集《成长的仪式》等。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文:王十月
图:王志凌 郭建生 李文迪 李艳文 周勤 季思恩 耿丽 刘学斌 李贤松 幸福福鼎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