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古名才山,如今山下仍保留着一个叫才堡的畲族村庄。传说,尧帝时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蓝为业,为人乐善好施,将其所采的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的圣药,救过很多小孩的命,人们为感谢的她的大恩大德,奉她为神明,称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而得名。到汉武帝时,他派遣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以太母山的影响,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改名为太姥山。
许少华 摄
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先生在《太姥考略》中写下:“可以从传说中透露出其人其事的影子,太姥是先秦乃至帝尧时代被尊为始祖母的女性,她和她的子孙们是开发福建及其毗邻地区的拓荒者。太姥夫人的传说,反映远古时代在福建及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氏族和部落,他们就是闽族的先民,是由女性酋长领导的氏族社会,而他们的始祖母被后世尊称为太姥或太母。”由此可见太姥至尊至圣。
白荣敏 摄
高山仰止,在我们老家,面对一座山,无论有名无名,老辈的人走近它、攀登它,名曰朝山,不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爬山”轻易随便。老辈人是对的,能称之为山,无论峻峭陡险,都比人类雄伟、壮阔。太姥山更是如此,它的海拔看似才九百多米,却是太母的象征,空灵,静逸,深广。
刘学斌 摄
仲夏时节,太阳从东海的浪花里冉冉升起,霞光普照,碧空万里。按说这个时节是南方的暑热季,可太姥山不同于其他山峰,它临海挺立,置于海洋的怀抱之中,暑气被海洋吸收,睛空下感觉不到一丝酷热,相反凉风习习,在森林覆盖面积超过百分之六十的闽东,盛夏倒没有那么盛,反而温和凉爽胜过春秋。
程章海 摄
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奇峰山川,大凡名山,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景致,像名片般清晰定位着各自不同于他山的特征。太姥山更是如此,它以花岗岩为主体,历经亿万年的构造断裂和风化剥蚀,形成了自北向南梯状排列的险峰和各式各样的石山景观,随你步移何处,处处呈现不一样的形态,其形之奇特,任凭你想象。太姥山的石景,不重具像重抽象,不重写实重写意,不重形似重神似,只要用心揣摩、细细品味,每一处都是可圈可点的。故有古人赞曰: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
邵景煌 摄
陈惠苹 摄
刚进入太姥山核心区时,就能看到一座被流水侵蚀出一道裂隙的山峰,峰顶的岩石被风化成一高一低的两个石峰,恰如相依的一对男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诗人到此,一眼望见此峰,觉得神似一对紧紧拥抱的夫妻诉说离别之苦,便脱口而出:夫妻峰!峰本无名,诗人的感觉通常较常人敏锐,于是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一尊石,便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有了世事人情的演绎。这或许是太姥山的神奇之处,它的每座峰每块石不具共性,却每峰每石都极具风情,也难怪引得人心心念念,难以忘舍。
李步登 摄
上到半山腰处,看到天柱峰顶,有一大一下、一前一后两块巨石,大者在后如凶猛前扑的猫,小者在前如贴地逃窜的鼠,那猫张牙舞爪地扑向那只小鼠,小鼠被追得东逃西窜,让人忍不住想起迪士尼动画《猫与老鼠》里的经典场景来,只是里面的小老鼠古灵精怪,猫反显呆愣笨拙。比较而言,太姥山被称为“金猫扑鼠”的巨石虽然中规中矩,却也同样动感十足。还有河马张开大嘴,对天怒吼,这是“河马啸天”。一片瓦边上,“太姥升天石”孤峭独立,石壁上有只金龟正使劲往上攀爬,这便是太姥山的绝景“金龟爬壁”……
释长净 摄
山石本来普通,而太姥山却有着太多不一般的奇峰怪石。一座有着悠远传说的山,一群有着数说不完故事的石,每一座山脉都有看不完的风景,每一丝风的微息都漾动着坦荡与轻盈。我朝圣过不少南方的山峰,因为膝盖有恙,很多时候我都是坐缆车,或索性只在山腰呆着,仰望一下他人矫健的身影。太姥山却是我最无感疲累,步行始终的。大概这也是太姥山让人心仪的理由之一吧,它气息清朗、婉和,自律又有个性,不施人于压力。到达峰顶,一路看过的众多山峰与异石,把心挤得满满,再盛不下,也就到了该下山的时候,无论有多留恋,终须离去。还好,我并无敷衍,真正以初心,朝圣了向往已久的太姥山。
吴爱兰 摄
作者简介
温亚军,陕西岐山人,武警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小说家》《小说界》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曾获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二等奖,《驮水的日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