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林,福鼎磻溪最大的村落,由于福鼎白茶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湖林整个村都在生产加工茶叶,四处可见茶企的招牌和广告,村中茶企多达八十多家,还有不少家庭茶叶小作坊,是名符其实的茶叶种植生产专业村。
湖林古称“湖林头”,因多条溪流汇集于此地,四周又多生长竹子,有水竹湖,所以人称“湖林头”,清嘉庆《福鼎县志》中称“牛栏头”,这是本地方言音同而字不同的缘故。
2012年磻溪被福建省环保厅评为“省级生态镇”,而湖林、金谷、仙蒲等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湖林植被茂密,森林资源保存好,未遭破坏性砍伐。四周群山环抱,溪流纵横,有一个巨大的桑翠湖,一年四季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只有16度,海拔500—600米,这些都为茶叶生长提供极佳条件。磻溪的茶叶被认为是福鼎白茶最好的茶青原料,而湖林、黄岗、仙蒲等村又是磻溪茶叶的核心种植地。
湖林村三百多年高龄的储树
谢肇淛在《太姥山志》中记载,明代时期太姥山地区(包括磻溪)就大量种植生产茶叶,寺院僧人近半收入来源种茶和养蜂,湖林的种茶历史至少在明朝已经开始。据传,清初湖林周氏先祖曾取太姥山茶树在湖林培养繁殖大白茶,那时各家各户都会用古法制作“白毫银针”,“白毫银针”性寒凉,具有退热解毒之功效,是小孩退烧良药,家家常备。
湖林周氏当年的创业经营应该与茶叶有密切相关。周氏先祖兆增公于清康熙中叶从福安彭洋迁徒福鼎磻溪湖林,开基拓业,周家于清代不同时期在洋心、碓下、清湖里三处建有三座房屋,七八溜联排的二层明楼,总厅梁柱高大,一层还铺上地板,有一处还挂有木刻弧形对联,显然家族颇有财富。到了清末和民国,福鼎茶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湖林周氏创办“周鼎兴”茶馆,经营茶叶远销到香港、英国等地,获利频多,湖林茶青成为福鼎“白琳工夫”茶叶的主要原料来源。
1958年,福鼎国营茶厂在湖林创办茶业初制厂,利用湖林及周边黄岗、桑园、海洋、炉屯等村的优质茶叶原料,进行茶业初加工。在茶叶生产季节,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每天收购的茶青多达五、六百担,十几台的茶叶揉捻机不停加工,大操场上有上万竹匾晾晒茶叶,整个厂区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那是个大干快上的年代,生机勃勃。
湖林村小树
福鼎最美的茶园是十三坪,十三坪位于湖林村北面。1972年,磻溪公社组织16个大队的一半劳力,靠手挖肩挑,一担一担的填山造园,将两座山之间的山谷填平,砌造墙坎,平整出十三坵整齐的茶园,每坪面积约2.5亩。那是一个以苦为乐的年代,战天斗地的精神永载史册。
现今十三坪茶园,连绵起伏,片片的绿色,嫩嫩的绿芽。清新的视觉和淡淡的清香令人舒畅不已,特别是云雾缭绕的时节,身处茶园更有超尘脱俗,飘飘欲仙之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湖林村的年轻人带着茶叶,带着梦想,走出大山开始艰苦创业,他们当中不少人取得不斐成就。林型彪、林型坐兄弟创办的广林福茶业,在广州这个国际大都市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家乡百姓脱贫致富。他们披荆斩棘,发奋创业的经历和吃苦耐劳、敢闯敢试的精神,为年轻人树立了标杆。
湖林岙里有座会龙宫,据《翁氏族谱》记载,始建于北宋年间,翁氏先祖在唐乾符年间肇基桑园,后迁居湖林岙底(现称岙里),族内出了一位翁十四,名御,《翁氏族谱》道:“翁御,唐封为闽都统领使,受银青光禄大夫,因王审知据吴,朝廷檄公同谢俨领兵守于白琳寨,年六十二解组而归。”闽王王审知为防御吴越国入侵,在福鼎设白琳寨、分水关、叠石关。翁御统领军队守隘白琳寨达36年,至北宋年间解甲回归岙底。会龙宫就是翁氏后人为祭祀先祖翁御而建,后遭损坏,现今的会龙宫建于清咸丰十一年。
湖林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耕读传家,兴办私塾,延聘良师教授,清代有多人科举金榜题名。民国时期湖林洋心的周翼臣先生首创湖林小学,学校地点先在湖林桥头,后迁菩萨宫内。他曾任十二都公益社社长,举凡地方兴革,坐言起行,不遗余力,乡人将其目为长者,里有纷争亦必待先生一言以解之,每遇荒岁,馨所蓄平价以粜,是位德高望重的乡绅。
广林福老总林型坐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就在菩萨宫中读书,冬天时节,寒风凛冽,从家中到菩萨宫要走很长的山路,寒风吹来全身直打哆嗦,手指和脚趾头常被冻的长冻疮。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他立下志向,将来一定要走出湖林,摆脱贫穷,让自己和乡邻们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湖林,适逢盛世,正当其时,茶叶让这座村子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古老的乡村正在发生巨变,变革与创新的年代,希望有更多文化根脉的传承,让年轻一代理解和继承先辈懿德高风,积勤行善的美德。
现在湖林周氏后人正在修缮位于洋心的周家老宅院,这不仅是房屋的修复,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护,诚心正意,永怀祖德。
山间,那株已有三百多年高龄的巨大储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湖林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黄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