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宁德7月9日电 (通讯员 张晓琴) 从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如今面向世界的生态村,磻溪镇赤溪村,位于我市磻溪镇东南部,与霞浦相互比邻,距市区65公里,离集镇23公里,处5A级名胜风景区太姥山境内。近年来,赤溪村坚持着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美丽乡村换新颜。
实践队开展精准扶贫入户问卷调查
7月9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赴磻溪镇实践队在考察赤溪村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现在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后,于当天下午前往赤溪村村民委员会与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开展了一场座谈会,会议上杜家住向实践队详细介绍赤溪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革。
经杜家住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的赤溪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经过30年的脱贫攻坚,赤溪村从就地扶贫,到造福工程搬迁扶贫,再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循序渐进,从而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成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建设全面小康的生动缩影。从中折射出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更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搬迁是真正脱贫的开始
经杜家住介绍赤溪村是全国最早施行“异地搬迁安置”扶贫方式的村,这样的扶贫方式在当地可称之为“换血式扶贫”;上个世纪80年代,赤溪村只有22户人家88个人,当时政府认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必须将这22户88人全都搬至山下,政府筹集了32万元为这22户村民在赤溪村盖房子,房子的木材需要村民自己从山上砍,其他一概不用操心。然而,宽敞的新房盖好后,仍然有村民不愿意下山。杜家住说,下山溪村村民都是畲族人,他们一是担心与汉族群众合不来,二是担心下山后没有土地,“种一头蒜一棵葱都是别人的地方”。于是村里先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用地,搬下来后,畲汉群众也相处的很融洽。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赤溪村陆续将地处深山的12个自然村村民迁至“长安新街”。
在困难中前行的赤溪村
“赤溪村能有这般模样,在这巨变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我们也不能忽视。”经杜家住介绍,2015年华清集团汤玉金董事长亲自带领集团骨干力量前往赤溪村深入调研,在华清集团介入赤溪项目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建设前的赤溪村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人员进入赤溪村困难重重。然而,重重困难并没有吓退华清人,反而激起了大家的斗志。同年,华清集团分院设计团队及华清集团福建分院团队,顺利进驻赤溪村进行整体景观提升,施工指导及产业辅导技术工作,在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之下,才有了如今的赤溪村。若要做到真正的脱贫摘帽,必不可少的资源就是人才,但是要如何留住人才,实践队队长傅晓鹏也与杜家住进行了相应沟通。杜家住表示人才目前必须要有大企业,由大企业开放整个乡村,因为即便有了好的人才也要有好的资源才可以使赤溪村的产业得到新动力、新发展。
实践队在赤溪村村委会与杜家住书记合影
赤溪村民的“生意经”
据杜家住介绍,这两年赤溪村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来的人增多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村民回乡定居,也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现在的赤溪村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了乡村地域特色,科学谋篇布局,坚持把设施当景点建、产业当景观建、农村当景区建,对12村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全域生态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大格局正在形成。
当天傍晚,实践队11人分成4个小组在长安新街开展精准扶贫入户问卷调查,并通过和当地村民交流对村子变化的感受了解精准扶贫是怎样发挥效用和到底带给村民多少切身感受,使实践队成员更加深入了解赤溪村精准扶贫工作。
目前,赤溪村重点发展以旅游休闲、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同时,该村集体成立公司,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利用、招商引资,带动村民致富。生态旅游的开发,让赤溪村走出了一条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他提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贫困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我们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本次活动让实践队成员深刻体悟赤溪扶贫变革之路,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更坚定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为国家扶贫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