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生活的家在南镇渔村,房屋坐落在海岛岸坡上,是座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房屋坐南朝北,面向驰名中外的沙埕良港,放眼见大海,侧耳听涛声,海岛空气新鲜,居家环境独好。
我家房屋是民国二十年代祖父建的。房屋一层有一间小店面,两间厨房和一间卧室。二层中间是厅堂,左右两边是卧室,有四小间。房屋住着三代四家人,有我祖母、伯父、叔叔和我父母一家,共住有20人。
两间小厨房,是祖父分给我父亲和我叔叔两家。每间厨房面积仅有十二平方米左右。厨房建有一个砖块砌成的灶台,放着一张饭桌、一个碗厨和一口水缸。空间太窄小了,行走都困难。每间卧室面积也只有十平方米左右。我们一家九口人的卧室在二层左侧后一间。卧室里摆着两张床铺,一张梳妆桌,还有一个放被褥的木柜,木柜上叠着两只放衣裳的木箱,床铺旁还放着一只马桶。晚上,我父母亲和我年幼的两个妹妹睡在一张床上,我们较大的五个兄弟姐妹只好挤着一张床睡,实在太拥挤了。我兄弟三人长大了,先后结婚,均需单独房间,父亲先把伯父的一间买下,后叫木匠在二楼后间楼梯旁用木板隔了一小间,又利用屋顶人字架空间隔了一间小阁楼,阁楼上只放着一张小床。父母老俩口晚上睡觉,需用木梯爬上。看着年老的父母双亲天天爬木梯,睡在小阁楼上,我们做儿女的无不心疼又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那时,我心里总想,自己以后有本事,盖座新房,让父母享用,该多好呀。
那时的房屋没有阳台,我记得,晒衣服时,母亲总是把披挂衣服的长竹竿一端搁在自家房屋楼上厅堂的临街栏竿上,另一端搭在对面低一层邻居的屋顶上。旧时,女人的衣服不能拿到屋外晒,只能晾在屋内,母亲和婶婶也只好把女人衣服晾挂在楼上厅堂上。阴雨天,整个厅堂潮湿得很,气味难嗅。
海岛房屋都顺着岸坡山势而建,我家房屋背面紧靠上坡姚氏一家庭院,一到下雨天,庭院的积水便会渗透到我家房屋后墙,流到我家房屋地面。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在墙边地面上挖一条小沟,把水排到屋外。雨大时,小沟里的水会溢满地面。真是屋外一场雨,屋内水满地。
1957年,我离开了这座老屋,到外地读书,直到1963年师范毕业,毕业后回到故乡任教,又居住在这座老屋里。1969年我调到沙埕任教,再次离开了它,直到今天。我家老屋是我生活了21年的古居,至今,我离开它虽有半个世纪时间,但它依然会出现在我思乡的梦里,梦里的老家房屋流转着我童年最深最美好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然十分眷恋着它。但这座老屋也给我留下一个很深刻很现实的记忆,那就是窄小、拥挤、简陋,居住条件差。
2004年4月,我和老伴均已退休。因儿子工作调动,我们有幸举家搬迁至福鼎市区居住。购置的新房屋是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层榴房,建筑面积共有232.33平方米。房屋一层店面出租,二层有间客厅,一间厨房,三至五层共有五间卧室,每一层都有一个卫生间,五层还有一个20平方米的大阳台。房屋坐北朝南,门前对着市区熙来攘往、日夜喧嚣的50米大街,屋后便是昔日“桐城八景”之一“石湖春涨”的人文遗存———石湖石桥,房屋东侧是一片繁荣的海鲜大排档,西临溪边延河大道。房屋四周处处皆美景。新房屋宽敞明亮,宜居适用。整座房屋只有我和老伴俩居住,儿子购置套房另立门户。此时此刻,我心里总想:要是父母俩老今还在世,能住上新房,该多好呀。
如今,我南镇老家房屋已被我弟弟买下,拆掉重建,改建成了一座漂亮的砖混结构的四层楼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四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无不惦念着百姓的衣食住行,他曾在2017年除夕对全国人民的新春致辞中引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诗词,表达了对百姓住房问题的无比关切,对广大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仁爱之情。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棚改房、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美丽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让不少平民百姓告别了茅草房,搬离了破旧老屋,住上了漂亮的新房。老百姓打心眼里高兴,人人都夸共产党好。今天,我要跟总书记说:老百姓住新房,“风雨不动安如山”,百姓安居,您就放心吧。(李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