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除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还是太姥娘娘羽化登仙的日子。自2012年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太姥山风景名胜区都会举办太姥娘娘庆典祈福活动。
以“太姥”为名的太姥山,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有关太姥的传奇故事。透过民间的传统和历代文人的书写,这些动人的传说与故事一代代传承下来,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然而,太姥山究竟因何得名?太姥娘娘的来历和真实身份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让研究太姥文化的学者们津津乐道。
太姥娘娘塑像广场(资料图) 李步登 摄
太姥山原名才山,以尧帝母亲为原型的民间传说认为,太姥乃尧帝之母,太姥山是因尧帝的母亲而得名。传说上古尧帝的时候,一天夜里,尧帝的母亲梦见东南方向的海边有一座仙山,山上石峰高耸,雄奇秀丽,就像仙境一样。第二天醒来,尧母就要去东南方寻找这座仙山。尧帝劝阻不住,只好陪着母亲一起去寻找。他们乘船在海上航行了数月,还是没有找到那座仙山。一天,船正行驶着,海上突然起了大雾难以辨别方向。船上的人都惊慌起来,跪着祈祷。不久,海上刮起了一阵大风,待云雾慢慢散开后,只见一座高山耸立在眼前。尧母见这山险峻奇伟,与梦中所见完全相同,非常高兴。尧帝命人将舟靠岸,与母亲一道登上山。后来,尧母因留恋这山,便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一天,她去山上采蓝草,在一块岩石边看到一株很特别的小树,树叶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她随手摘下几片嫩叶放到嘴里咀嚼,觉得十分清香爽口。于是,她就把小树的嫩叶采下来制成茶,取名为“绿雪芽”。每有山里的土著乡民造访她所住的山洞,她就以“绿雪芽”茶招待他们。据说尧母还用“绿雪芽”茶治愈了许多患麻疹的土著病孩。尧母死后,当地土著因感念其恩德,建造了一座石墓埋葬其舍利,并塑造了遗像,尊奉她为“太姥娘娘”,同时改称这座山为“太姥山”。
太姥娘娘塑像(资料图) 刘超超 摄
另一流传甚广的传说认为,太姥娘娘系太姥山下才堡村的一名畲族农家女子。传说尧时,才山(太姥山原名)脚下的才堡村有一畲女因避战乱栖居于山中,以种蓝为业。其人乐善好施,人称蓝姑。有一年,太姥山周围的村落流行麻疹,病魔夺去了许多年幼孩童的生命,这深深刺痛了蓝姑善良的心。一天夜里,受南极仙翁指点,蓝姑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与众不同的小茶树。她遵照仙翁的吩咐,将茶树上的芽叶采摘下来制成茶叶,并送到每个村庄,告诉村民们煮茶汤给患病的孩童服用。茶到病除,麻疹病魔终于消失无踪,蓝姑因而受到当地民众的崇敬。
太姥娘娘庆典(资料图) 刘超超 摄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太姥系古闽越母系氏族社会土著族群对其女性领导者(始祖母)的通称”的观点。清康熙《漳浦县志》上的一段话:“太武山,其上有太武夫人坛。人坛前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而居,因以名山。武一作姥,其说荒远,但《列仙传》称皇太姥闽人婺女之精,而闽越负海名山多名太姥者。”这段文字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其一,太武夫人坛写着,当闽中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时,太武夫人就已在那里拓荒而居,说明太武夫人是最早开拓闽中大地的一位始祖母级别的人物,故此大山因她而命名;其二,“武”通“姥”,所以“太武山”也称“太姥山”,“太武夫人”也就是“太姥夫人”;其三,闽越有很多临海的大山都取名为太姥山,说明这些山的命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文化上的相互关联。所谓的太姥夫人的身份,应该是福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以种蓝为业的母系氏族群体的始祖母。以太姥夫人为始祖母的闽族土著先民,繁衍散布于闽越沿海及山区各地。而闽越多地的山之所以取名为太姥山(或太武山、大母山),乃是为纪念其始祖母或者说是始祖母崇拜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太姥娘娘的各种传说和文字记载进行了一番梳理,我们所看到的太姥娘娘是一位拥有多重形象、堪称伟大的始祖母级的女神。无论是尊贵的尧帝之母、善良的蓝姑,还是作为白茶之祖的女性修行者,抑或是作为始祖母的氏族领袖,今天的我们很难通过这些亦真亦幻的传说故事精确还原出太姥的真实身份。然而,这些从上古时代流传而来的传说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太姥娘娘的多重形象,折射出闽中远古先人的拓荒史和族群迁徙的历史记忆。它们千百年来一遍遍叙说着太姥的传奇,传扬着太姥良善慈爱的精神,滋养着生活在闽东这一方水土的人民。(摘自《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