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吴保和就对村前的这条路用上了心。今年以来,他更是频频给村里人打电话,了解修路的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因为心头牵挂着这个事,便总想着找时间回老家。有时借出差到温州的便利瞅空回家一趟,有时从成都专程赶回来,参与筹划、推动修路的事。
“水泥路已经通到邻村,连接到我们村,还有三四公里的距离。这条路,山上种的,海里养的,都要靠它运出去,农资化肥,日常百货,要靠它送进来。乡亲们都盼着拓宽改造这段路。”说起这条村路,不善言辞的吴保和显得有此激动。
吴保和的老家在佳阳畲族乡三丘田村下辖的里湾自然村,村子依山面海,通往三丘田村、集镇的唯一通道,就是眼前这条简陋的黄泥路。二十多年前,吴保和沿这条路走出村子,到福鼎市区、到福州、到四川成都,谋生计,勤创业,求发展。他当过缝纫工,办过服装加工作坊,在鞋店当过学徒、师傅。一个农家孩子,除了能吃苦,除了朴实敦厚,实在没有别的什么创业资本。“刚出来那几年,做过很多事,辛苦是肯定的,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历练。”
这段被吴保和视为“有益的历练”的时期不算短,辗转间,十多年就过去了,从十五六岁走出村庄,直到已过而立之年,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事业的根基,吴保和感到了时光流逝的急迫。从事的活计,他做得都不长,有时是一两年,有时是两三年,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直没找到适合自己的。
他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活计,寻找属于自己的事业。
机会是为有心人准备的。吴保和是个有心人,所以一个看似很平常的工作,他从中发现了商机。
2000年前后,吴保和第二次来到成都。这次,他是为宁波的一家企业采集收购不锈钢废料而来。不久,他发现,有色金属交易刚刚兴起,很有发展潜力,特别是私营企业发达的温州,需求量很大。但是对于这个行当,他虽说有所接触,却仍然是个门外汉。
吴保和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是我不懂,很多人都不懂。重要的是要学,你比别人学得早,你就占有了先机。”吴保和就凭着朴素的想法,开始钻研有色金属交易的门道。质朴、真诚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几位行内的朋友,从朋友的口中、经营活动中,吴保和很快就掌握了行情,学会了经营。
“做什么事都要抢在前面,等到很多人都入道入行了,竞争就更激烈,生意就不好做。”吴保和的生意经很简单,也很朴素。因为抢早进入有色金属交易这个行业,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对于他来说,如果说创业,这才是真正的起点。
2002年,吴保和在成都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雨和公司,专业从事有色金属贸易。公司不大,却被吴保和经营的风生水起。正是有色金属商贸业方兴未艾时期,市场上有色金属的价格一路看涨,然而也正因为是行业发展早期,市场中有些乱,不规范的经营交易行为多发。吴保和守住最本份的商业信念:诚信。合作、共赢之类的概念还未进入他的词汇库,诚信却为他赢得了一批愉快合作的商业伙伴,也为他赢得了一批商业朋友。市场用它的规则在淘汰一批从业者,吴保和和他的雨和公司却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跟,并逐步发展起来。
企业进入稳定发展之后,吴保和的目光又在寻找新的创业机会,他有了新的拓业打算。
2007年,吴保和注册成立了他的第二家公司——成都聚钢管业有限公司,主营无缝钢管贸易。选择聚钢管业,有他的考量,从2000年开始,他就与钢材商品结下了缘分,其后经营有色金属商贸,也与钢材产品相关联。多年来,在生意场上,他凭着的自己的朴实、诚信,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人脉,这些为他的第二轮创业积蓄了丰厚的正能量。
吴保和在位于成都金牛区量力钢材城开张了新公司,建立了营销中心和仓储基地,同时又与人合伙在温州创办了加工企业,形成了从原材料采集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先是从小单生意做起,而后逐渐与一些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聚钢管业公司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群,快速打开了经营局面。“第一年,经营效益不错,更增强了我的信心。之后几年,公司相继和舍得酒业、五粮液酒业、四川化工、泸天化工等上市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他们的固定合作伙伴,公司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说到这儿,吴保和又补充了一句:“能与这些大企业合作,不容易。”
不容易在哪里呢?吴保和说,要赢得这些订单,首先要参与竞标,入标后还要经受对方的评价。质量是前提,其次是价格,每次竞争都很激烈。聚钢管业之所以能得到对方的信任,靠的正是质量有保证,价格有优势。
在吴保和看来,自己的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认为,自己还只能算是小有所成。小有所成的他希望自己对社会公益、对扶贫济困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灾情发生,他跑到震区,看到有谁急需帮助,就随手掏出三五千、一两万资助受灾人家;平时到农村走走,看到谁家有孩子因贫困面临失学、看到老人生活困难,他还是用他的办法,随手给予资助。他从来就不去打听受助人的姓名,更没想到要让人家记住自己。他说:“也就是有限的一些帮助,也只能帮遇到困难的人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实在算不上什么。”
眼下,他操心的一件大事,就是老家的那段村路。这些年,他每年都要回老家好多趟,遇到要他出点钱出点力的,诸如通自来水、架设电网,他从来不犹豫。这次,为了村前的这段三四公里的村路改造,他放下手头的生意,专程从成都赶回来,和村里人商量,一起跑有关部门,希望能尽快动起来。“要致富,先修路”,在吴保和看来,对于老家这条村路,正是乡亲们追求发家致富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