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走完长征路已经是非常不易的事,如果还肩负着战友们的生命走在坎坷路途中,那么,这不啻是最伟大的奉献,而这肩膀若是柔弱的女性的,又会令人在震撼之余,深感钦佩。
长征时,就有这样一群令人钦佩的女性,肩负着一支这样奉献的担架连。
总卫生部部长贺诚在对担架连指导员李桂英交待任务时,神情严肃地说:“担架一副都不能丢!领命后的李桂英认真地点了点,她深知担架的分量。虽然大部分伤病员在长征前已作了妥善安置,但个别病重的中央领导干部还是需要用担架抬着行军。此外,为了不泄漏红军的秘密,一些被俘的国民党军队的伤兵也被抬着一起转移。
刚出发时担架连的担架并不多,但是随着长征的行进,穿过四道封锁线,特别是湘江之战后,部队减员严重,担架队越来越长……
艰苦的环境、紧急的敌情,粮食和药品的匮乏不仅使伤病员的情况得不到改善,而且为了保证担架的安全,连里的女红军们付出了极大的 辛劳。常常是,她们在饿着肚子,艰难前进的同时,还要安慰躺在担架上痛苦呻吟的战友。有一点食物和水首先满足伤员和雇来抬担架的民夫。在枪林弹雨、鳞闹而泥滑的道路上,她们苦苦前行……她们几乎忘了,她们要与男人走一样长的路,与男人们一样挨饿受冻,她们的肩膀远比男人细嫩……
当担架己增加到100多副时,除了领导干部,又多了许多在战斗中负伤的普通红军。担架队伍杂沓且显得有些无序,行进速度也更加慢了。 李桂英将负责担架的政治战士们召集过来,对任务进行了分配,包干到人,责任分担。
刘彩香负责的担架中,有一名湘江战役中负伤的干部,头部中弹,医生给他做了处理,但他昏迷已经3天了。
一天,正走着,刘彩香突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一一从这个昏迷3天的伤员嘴里发出 她赶紧走过来,将水壶放在伤员干裂的嘴唇上,将清水徐徐喂进他的嘴里。伤员慢慢睁开眼,当他看清是个女人时,眼睛瞪大,“腾”地一下想起来,但头部的伤痛影响了他的动作。 这时,邓六金、吴富莲、钟月琴也跑了过来。
她们围着伤员,帮着他重新躺好。稍平静一点的伤员这时才说:“你们让我走路,我还在指挥战斗。 ”
大家安慰他,让他休息好,先别想太多。可这位倔强的干部不知道从哪来了那么大力气,一把推开正扶着他的刘彩香,大声地说:“不行!我的人呢? ”
一个趔趄,差点跌倒的刘彩香也急了,同样大声喊道:“你已经昏迷3天了!战斗早已结束了! ”
这个伤员不相信似的,愣了一会儿,说:“那我的人呢?……”说完两行泪顺腮而下……
刘彩香掏出毛巾给他擦着泪,其他同志也尽力安慰伤员。可是他却又推开她们,说:“别管我……”话没说完,就又昏迷过去了。
“同志!同志!……”在刘彩香和她的战友们的呼喊中,在深秋的风裹着凄凄沥沥的细雨中,这位伤员牺牲了……
除了承受眼睁睁看着亲爱的战友永别之痛, 担架连的女战士们还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力去保证担架队的行进。
又是一个已经昏迷了3天的重伤员。人在昏迷的状态下,会越来越沉,所以抬担架的民夫一直嘟囔着:“怕是不行了,怕是不用抬了。 ”
但女队员们却一致说:“不行,他还活着,不能扔下他!”
行进是困难的,山崎路滑雨冷。一个民夫脚下一个闪失,跌倒了。队员们立刻上前扶起他,同时将担架上的重伤员安顿好。刘彩香用雨布给伤员盖好,正在掖他的被角时,这个民夫说他还没有发斗笠!
刘彩香二话没说,将自己的斗笠取下来给了民夫。可另一个民夫立刻又说,他发的粮食吃完了!刘彩香拿出自己的搪瓷缸子,把菜饭团子 掏出来说:“先吃这个吧,很快宿营了,就有你的粮食了。”
两个民夫总算是抬起担架将要赶路了,可其中一个踩上苔辞,再次跌倒。刘彩香在他跌倒之前已经飞速托住了担架。这个民夫的脚腕很快肿了起来。已经托着担架的刘彩香换不下来了……
她们以能挑能担、 肯下苦力赢得了长征路上革命的“女挑夫”的称呼。这样的称呼让人尊敬也让人心酸。
在深山里行军时, 常常是有一块开阔地就下令宿营。当停下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放松休息,抬担架的民夫更是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想动弹。可这些担架连女战士们的脚步却不能停止。她们要照顾伤员,要检查是否有掉队的,还要把饭一碗一碗递到伤员手里。甚至还要一勺一勺喂给伤员。
王泉援负责的担架里有一个大个子的重伤员,他头部受伤,有块弹片一直没取出来,他的左眼几乎失明,还时常伴随着剧烈的头痛。所以,他脾气暴躁,经常发火。
在宿营的一天,王泉援端着饭走过去喂他。这个伤员背过去不理她,王泉援转到他的面前,再次将勺举到他嘴边。没想到,这个伤员一挥手,连勺带碗全都打翻了。这点粮食多么不易呀!王泉援将地上的米拾起来,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这一幕被躺在旁边担架上的邓颖超全看在了眼里,她侧过身,轻言细语地说:“这么好的白米饭都不吃,那你想吃什么?”
这个伤员却大声说:“伤总是不好,就这么被抬着,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邓颖超依然平和地说:“不吃饭, 伤就会好了吗?就能不被抬着了吗?不吃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
伤员在邓颖超等人的劝说下,情绪稍平稳一点,王泉援趁机将饭喂给了他。忙活了半天的王泉援走到行军锅前,准备为自己盛一点饭时, 锅里的饭已经被满满的开水所取代。这时,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叭嗒叭嗒”地滴在了空缸子里……
靠在一棵小树后面的李桂英将自己的半碗饭分给了王泉援,可饭还没吃完两人就睡着了。
这就是担架连女战士的生活。可这还不是她们全部的生活状态。危机处处、险象丛生时刻伴随着她们。
枪声划过潮湿的空气,四个女战士们发现天已经暗下来了。她们掉队了!这个判断让她们着急,但很快也让她们沉稳下来。枪声虽然稀疏, 但却越来越近。硬拼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们手里没有枪,却有几副担架。抬着担架全速跑开?也不可能,因为这样无异于打草惊蛇。
雨后的山林,飘着一层静雾,随着天色暗淡,人影越来越模糊。她们相互一看,计上心来一一将担架掩盖在浓密的灌木丛里,并将四周伪装好。可这时她们已不能再藏在灌木丛里了。稀稀落落的枪声已是擦耳而过!情急之下,吴富莲发现了身边的大树可以藏身。于是,姐妹们都爬上了附近的树。
敌人过来了。 这是十几个掉了队的敌人,由于害怕,他们一路放枪壮胆。有什么动静,他们也敏感得像狐狸。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头顶上居然有几个红军女战士!到了树下,自以为是的他们还不忘借个火吸了一口烟!树上的女战士们屏住呼吸,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直到他们匆匆下山而去……
安全是相似的,危险却各有不同。
钟月林已经忘记了翻越了几座大山,走了多长的路。反正她的腿沉得根本提不起来,只是靠一种机械的惯性迈着步子。
她负责的担架队尽管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但还是掉了一天的队。担架上的陈宏司令员是在反“围剿”作战时受伤的,随着部队转移以来的一个月里,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还是不能下地行走。
为了赶队,抬担架的民夫有点吃不消了。天黑下来,雨后的山路又滑又烂。民夫们跌跌倒倒摇摇晃晃,走得更加困难。
“停下休息!不走了!”躺在担架上的陈司令员一声令下,担架员们放下担架,席地而坐,揉着红肿的肩膀,全身像是散了架似的。钟月林见此,心里直着急。长征中,最怕的事情就是掉队。本来就已经掉了这么久的队,再不赶,那将多么危险呀!如果敌人追上来,如果路上有什么闪失,既无法向组织交待,更对不起陈司令员呀!
于是钟月林走到陈司令员的担架旁:“陈司令员,我们还是赶路吧。”
“我说不走了就不走了!这里由我说了算!”
“可是这里太不安全了。”钟月林试探着说。
“夜里走山路更不安全!反正不能走了! ”无论钟月林怎样劝说,陈司令员再也不肯听。 无奈,他们只好在半山腰露宿。整夜钟月林都没合眼。第二天天一亮,钟月林就叫醒大家赶路。他们前脚走,敌人后脚就跟了上来……
也许在遇上险情时,她们可能会突然间忘了自己的身体的存在?身高只有1.45米左右的危秀英,是中央纵队里最矮的女红军,她被战友们唤作“矮子”。但是她却能背着比自己的身体重出一倍、高出一倍的东西。一次,刘少奇见到她,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不由地叮嘱:“秀英,慢慢走!慢慢走!”这样的一个矮子,在长征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强渡乌江,红军在江面上架设了几座浮桥,担架一副一副地走在浮桥上,眼看就要到对岸了。可是,江岸渡口的台阶又高又陡,担架根本抬不上去!前面的担架上不了岸,后面的担架接二连三地走上来,浮桥的水位越来越低。人们都拥挤在桥上,浮桥几乎要沉了!
站在桥头的董必武见此情形,十分着急,大喊:“同志们,快退,快退!”随着他的喊声,退回来了一部分人,但是浮桥还是堵着的。
已经到了对岸的危秀英见状,立刻回头冲到岸边,跳到浮桥上,仿佛有神力般地将担架高举过头顶,然后,向站在岸边的人的手里送。 这时,大家都明白了她的意图,一个接着一个,将担架顺利地运送过了乌江。
然而,担架连的女战士们不是钢铁铸的,她们也会倒下……
邓六金病倒了,拉病疾、发高烧、肚子疼得路都走不动。面对敌人的疯狂围追堵截,大部队决定将她留在当地老百姓家里。留在长征路上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看着邓六金蜡黄瘦弱可怜的样子,个头小而壮的危秀英拉起她说:“我带着她走。”
一路上,危秀英将邓六金和自己的背包捆在一起,背在一边肩膀,又用一只手扶着她。她还削了一根棍子让邓六金拄着。渴了、饿了,她去找水找吃的;晚上,她和邓六金相互依偎在一起,忍受着寒冷与恐怖。看着危秀英满头大汗艰难的样子,邓六金无数次地说:“秀英,你走吧……把我留下……要死就死我一个。”
“不!我们都不能死!革命还没有成功。只要我在,我就不能把你一个人留下!”
矮小坚强倔挚的危秀英不容邓六金打退堂鼓。她背着邓六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赶上了大部队,邓六金的病也在她的照顾下痊愈了。
病情刚一好转,邓六金就以赢弱的身躯救助了一位伤员。
在翻越一座不知名的大山时,突然遇到了敌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逃跑了,另一个民夫守着担架不知所措。躺在担架上的是一个胸部中弹的团级干部,他正处于昏迷中。
敌机在头顶嗡嗡作响, 邓六金忘了自己的身体还多么虚弱一一病才好,连续几天又没吃东西。可是她根本没想太多,走上前去抬起担架, 示意另一个民夫也赶紧抬起来。民夫看了一眼瘦弱而矮小的她,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抬起了担架。 当担架到了肩上时,邓六金才知道有多么沉重!山很陡、路很滑、担架的分量压在肩膀上,就像是顶了一座山。她迈着无力的双腿,咬着牙,上气不接下气,艰难地走着,实在走不动时,甚至膝盖爬着支撑着向前。 民夫看不过去了,说:“这不是女人干的,找个男人来干吧! ”可这里除了他们三个,空无一人,上哪里去找男人呢?邓六金没有多说,继续抬着向前。 好不容易挨到山下,邓六金再也支持不住,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困难还远不止这些。穿过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一位从瑞金出发时就被抬着伤员伤势越来越重。 担架连的女战士们用尽全力照顾他,给他喂水喂饭,给他治疗,抬着他在颠簸的路上行进。部队过了金沙江,与一小股敌人遭遇,进行了一场激战。这副担架掉队了。天黑了,细雨又飘了起来。敌兵紧追不舍,大部队已经离得很远,担架上的伤员已经生命垂危。见此情形,负责担架的周越华决定留下这个伤员。在一座破庙里,她将自己的盐和水放在已是奄奄一息的伤员身边,含着泪离去。
她很快赶上了大部队,可是当周恩来得知她将那个伤员留下后,立刻发火了:“这是中央的特科人员,绝不能落在敌人手里! ”
周越华二话没说,又转回去到破庙里找回伤员,背着他赶上了部队……
80年前,这支受到总政治部表扬、同心协力、出色完成了任务的连队,还有许多许多感人和令人惊叹的故事,这些故事融汇在80年前的长征诗篇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