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造”畅销全球大卖场,“北京镑”风行伦敦购物季,中国和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在一次次跨出国门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人发现,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更圆。 短短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创造出物质财富巨大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心态观念的深刻变化。伴随着“中国崩溃论”的一次次崩溃,世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观察中国的发展,中国也以更加平实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变化。从封闭到开放,从旁观到参与,从学习到赶超,折射出的不仅有观念的转变、实力的增强,更有我们对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开辟的道路的坚定与自信。 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启迪。回首艰辛探索,“一大二公”没有带来生活的改善,“计划经济”也没能产生应有的效率。僵化的体制拉大了我们和世界的差距。1978年,我国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2.5亿人处于贫困状态。邓小平同志诘问:“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改革开放开启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人均国民收入也由1978年的190美元到2012年的5680美元,我国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巨大变化令人鼓舞,更给人启迪。 实践是创造的过程,也是自信的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的奋进历程,不断加深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给予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有益经验与深刻启示,也不断坚定着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一个站起来的国家和民族,终于摆脱了物质匮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嬗变,跃上了充满自信、自豪的新境界。 经历过曲折考验,自信愈加清醒,更加坚定。这种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来源于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来源于顺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战略抉择。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转型期的阵痛,攻坚期的难关,深水区的挑战,都将继续考验我们的勇气和自信,检验我们的智慧和能力。越是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相互叠加的时候,越需要头脑清醒,方向明确,坚定自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上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民族存亡之际,鲁迅先生以“中国的脊梁”有力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斗转星移,当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怀揣历经岁月磨砺的自信,奋进在连接梦想与现实的中国道路上。尽管这条路并不平坦,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尊重人民的创造和意愿,按照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基本经验、成功做法继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一定能在这条自己开拓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的中国传奇。(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