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家小姑娘在赤溪村扶贫展示馆起舞。郑镇摄
【编者按】
福鼎赤溪村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同赤溪乡亲视频连线,将自己特别的牵挂与温暖送给了畲家儿女。这是习总书记第一次通过网络媒体与中国一个基层村庄的老乡们面对面交流。2015年1月,习总书记曾对赤溪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而在更早的1988年8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福鼎,留下深情嘱托:“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后来,习总书记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
福之所系,鼎力而为。福鼎市遵循习近平的叮嘱,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福鼎建设,打造生态滨海旅游城市,才有了今天共享绿色福利的新福鼎。这也正是本网推出系列报道《生态中国幸福福鼎》的缘由。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赤溪村村民,关心、肯定赤溪扶贫工作,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为何一直惦记赤溪村?这其中,既有对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的祝愿,更有从中找寻脱贫致富样本的期待。
赤溪村长安新街。詹托荣摄
扶贫路上的“赤溪样本”
赤溪村,坐落在世界地质公园福建宁德福鼎市太姥山下。这个大山深处的畲族行政村,因为去年春节的一次连线,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也让国人对闽东福鼎精准扶贫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人民网记者再访赤溪,只见村道两侧绵延的是一片片茶园和果树,而一栋栋三四层的徽派建筑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溪瀑景观奇特,溪水清洌透澈。学校、文化中心、公园、卫生所等一座座崭新设施拔地而起,生活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临近中午,记者再次来到长安新街,走进“山里人家”农家乐,靠近门口的一张饭桌围着吃饭的游客。“杜大姐……”记者边喊主人边朝着厨房的方向走去,一年前还是杂乱无章的厨房用玻璃墙格挡开来,更显整洁干净。彼时,杜春蓉正在厨房后头杀鸡。
见到记者到来,杜春蓉喜笑颜开,忙着向“老朋友”讲述着她的变化:“自从总书记和我们连线后,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每天至少要接待五六桌的客人,多的时候要十几桌,十几间房间也基本上是满的,都要提前预定……”
赤溪村村民杜春蓉开起农家乐。 郑镇摄
在去年春节与总书记连线时,杜春蓉和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也在现场。
十多年前,杜春蓉家里贫穷,为维持生计她一直在外打工,期间也曾回来创业过,但都收效甚微。第一次回乡创业并不成功,于是夫妻两又出去打工。
这几年,随着旅游公路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使用,到赤溪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两年前,常年在外打工的杜春蓉和丈夫一起辞掉工作,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
精准扶贫、修路先行。2015年新建成的杨赤公路和太姥山――霞浦龙亭――赤溪旅游公路,推动当地旅游人数骤增,杜春蓉感到自己的经营规模已经跟不上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她通过妇女创业项目获得贴息贷款,将5套客房增加到12套,她现在一心经营者自己的旅馆,不用再考虑离家打工,一年也有十到十五万左右的收入。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现在的客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她有了新的想法:再开分店。
赤溪村的嬗变,也吸引大学毕业生杜赢回村当起了新农民。“村里几乎每家都种茶,却没加工厂,我觉得是个机会。”他筹集近百万元,创办了村里唯一的茶叶加工厂,白天做白茶加工,晚上处理网络订单,“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游客在赤溪村里的“蝴蝶园”游玩。詹托荣摄
在长安新街两侧,两排四层新房格外醒目,镌刻着“全国扶贫第一村”字样的高大石碑耸立一旁。时隔20年,当年的赤溪村第一批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农户——下山溪村22户畲族村民又一次住进了新房。
1984年6月,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反映了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贫困的生活状况:“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婆媳同穿一条裤”……这里的贫穷状况见诸报端后,引起全国关注。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全国扶贫工作从此拉开序幕,赤溪村也因此得名“中国扶贫第一村”。
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介绍说,1995年,在宁德、福鼎、磻溪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下山溪22户畲族群众成为福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农户,从破旧的茅草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也从1984年的8.5平方米提高到21.6平方米,彻底告别了穷山恶水。
习近平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高度重视赤溪村的扶贫工作。去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村民的再次交流,深深鼓舞着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一年来,赤溪村的干部和村民铆足劲,精准发力、快速发展,以此回应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午后,赤溪村老人三五成群聊天、看戏。詹托荣摄
“去年是我们最繁忙的一年,一共有四五十个项目在建。”驻村第一书记王纯华细数一年来大伙儿齐心协力建设的丰硕成果:目前“16个1”(包括提升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民生项目、实施一批美丽乡村项目等)共36个项目已完成过半,还有14项正在抓紧实施,4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围绕这些项目,村里还同步实施了包括花海景观、紫藤长廊等在内的10多项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过去的一年,村里的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作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赤溪村2016年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农业总产值达到2508万元,同比增长18%。村民不再单纯务农,还办起了农家乐,销售旅游产品,还有不少乡贤回乡发展现代农业。
过去的一年,赤溪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96元,同比增长15%;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32万元增长到50万元。
赤溪村返乡青年种百香果。郑镇摄
现在赤溪村的目标是定在2018年实现赤溪村全面小康,也就是要打造赤溪村的“513”工程建设。杜家住信心满满地介绍说,“5”就是代表2018年到我们那里的游客达到50万,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村产业收入要达到100万。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福建省省长于伟国向媒体介绍福建扶贫工作的时候,首先提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扶贫的‘宁德样本’”。
在于伟国眼中,“宁德样本”是这样的:早,1984年,闽东地区开始帮扶一个畲族贫困村赤溪村,它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准,针对全省最贫困乡村进行“精准扶贫”,让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无水、无电、无路的贫困村,整村搬迁;实,进行对口扶贫、产业扶贫、下派干部驻村扶贫,一驻就是多年。
时间转回到去年的全国“两会”,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宁德赤溪村扶贫工作“输血、造血相结合”,年人均收入近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984年收入的60倍,赤溪村的变化是福建也是全国扶贫攻坚事业的缩影。
三佛塔新貌。郑镇摄
打好“组合拳”,向“幸福福鼎”迈进
赤溪村仅仅是福鼎市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福鼎市店下镇三佛塔村是一个山多田少之地,是第四批33个宁德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当地政府实施整村推进、精准扶贫。
2014年4月,宁德市委办督查室副科长林挺来这里挂职“第一书记”时,三佛塔村的村集体财产“挂零”。由于靠近浙江,几乎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村民住在破旧的瓦房里,门前一条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十分泥泞。
为了解决三佛塔村的问题,以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安置点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按每人三千元的补助标准,并引进村镇银行提供贷款,鼓励村民建新房。“把房子建好建牢固了,家里的老人不用再住危房,外出务工的孩子也能放心工作。”林挺这样对记者说。
通过造福工程搬迁,三佛塔村的687户2566人,聚到1个中心村和5个自然村,集汉、畲、回3个民族为一体,还被国务院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单位”。
对于三佛塔村而言,立足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2012年,随着宁德市布局千亩高优农业产业园这一利好时机的到来,三佛塔村与企业订立合作关系,通过土地流转、“农转工”等多样形式实现增收。
目前,三佛塔村借助店下镇千亩高优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恒润农业基地拓展区、康禾植保设施农业基地、京盛源黑木耳栽培基地、绿意浓茶叶加工厂等五个产业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使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综合产业化方向发展。村民在种植基地务工,每天可获得男工120元、女工100元的收入,化“农”为“工”,收着租金、拿着工钱,增收显著。
2013年至2015年,三佛塔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39元提高至12800元,村财收入从零增至20万元,贫困人口由162户减少至55户。三组数字的比照是该村翻天覆地变化最直接、有力的证明。
近三年,通过市、县、镇各级精准扶贫、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佛塔村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呈现出日新月异之变。林挺表示,为了该村能够可持续发展,让村民安居乐业,增加村民的收入,该村计划结合优美风景与农业种植等特色,与旅游公司合作,发展乡村旅游。
三佛塔立足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脱贫致富。郑镇摄
据了解,从2015年3月1日起,福鼎市分三轮对该市7757户贫困户实行包户全覆盖,通过采取“干部包户、企业带动到户、造福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领导和单位挂钩帮扶到村、资金项目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党建扶持到村”等“六到户”、“六到村”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攻坚任务。
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读者来信反映当时福鼎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的贫困状况,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从而引发至今仍奋战不息、惠及全国各地的扶贫攻坚工程。30年来,福鼎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秉承“滴水穿石”精神,从“输血”到“换血”到“造血”,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扶贫开发路子,历经“三个十年”三个阶段,掀开了扶贫开发事业的新篇章。
“总结福鼎市30年矢志不移致力扶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就是要通过思想扶贫、政策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出一条有特色、见实效的脱贫致富路子。”福鼎市委书记刘振辉如是说。
从2002年开始,福鼎已连续实施了4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手,集中安排资金项目,着力在扶持脱贫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社会事业、建立各项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有200多个建制村通过这一措施以及新农村建设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实施“造福工程”,福鼎全市建成造福工程新村(新社区)100多个,近300多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老宅”到宜居宜业的“新家”,改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路子、提高了生活质量,涌现出了赤溪村、柏洋村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群众安居的美丽乡村。
扶贫攻坚深入开展,摆脱贫困梦圆今朝。数据显示,五年来,福鼎全市贫困人口由25000人减为4010人,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10户,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39.1平方米扩大到45平方米。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先后选派2批100多名市直机关干部驻村蹲点,贫困村、贫困户“两个100%”和“六到村、六到户”等帮扶措施取得实效。重点指导38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扶贫,涌现出赤溪、柏洋、三佛塔等一批脱贫致富示范村。
2016年,福鼎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亿元,是五年前的1.9倍,年均增幅11.5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亿元,是五年前的1.75倍,年均增幅11.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3亿元,是五年前的3.74倍,年均增幅22.4%,成为福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
在去年底的福鼎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福鼎市委书记刘振辉表示,全市党员干部要努力实现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一终极目标而奋斗,向“幸福福鼎”阔步迈进。(詹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