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变化的还有路网建设。12月16日,在市区梅奥大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绿化树、草坪、花卉装点在路两旁,路边桐山溪入海口的海水泛起微波,对岸是正在建设的商住小区。行驶在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我市城乡众多交通道路的缩影。
我市是闽浙交通门户,40年前交通状况十分落后,1956年元旦,福分公路(今国道104线)建成通车,成为穿越县境第一条公路。1987年底,我市仅有1条19.8公里的四级县道,沙石路面;乡村公路39条,370公里。199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626.7公里(未含村屯道路715公里)。2003年,我市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2009年,福鼎铁路实现零突破,直接进入高铁时代。
如今,农村、城乡、市外三级道路实现了网格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交通体系日臻完善,有力助推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
茶花交易市场早市 吴维泉 摄
工业发展,助力经济腾飞
在福鼎市工业园区星火项目区,车来车往,从车辆的鸣笛声中,仿佛都能触摸到改革开放以来福鼎的“工业烙印”。
“二十年前,这片区是岩前、五里牌、玉塘和塔下四个行政村衔接的一片未利用土地,以前只有杂草、泥地和风尘,人迹罕至,一片荒芜。现在园区中飘扬着国旗,企业门口矗立着石狮,贫瘠的荒地有了经济发展的‘温度’。”工业园区的建设,对福鼎城乡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桐城街道塔下村居民夏蒙爱对此深有感触。
1998年,作为宁德地区3个民营经济试验区之一,星火民营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建设。乘着这一股工业发展潮流,家庭作坊式企业及浙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入驻该园区,我市的工业发展步伐开始大步迈进。
福建精宇机械部件有限公司正是第一批入驻的企业。“2002年,恰逢园区建设,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并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我企决定搬入园区。当时附近都是荒山野岭,石滩众多,但是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该企业副总经理叶仲回忆起初入驻园区时的点滴。在成功吸纳企业之后,市委、市政府着力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经过16年发展,该企业现占地面的达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80平方米,员工一百多人,年产值达5500万元。
星火项目区打响福鼎工业园区建设的“第一枪”,2003年至2004年,由于发展需要,双岳项目区及文渡项目区先后开始建设。2010年,为进一步推进工业立市的战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将后建的两个项目区与星火项目区合并,组成福建福鼎工业园区,至此福鼎初步形成“一园三区”的格局,规划面积为15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