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盆的菜却是两百多人的午餐,来晚没菜了是经常的事
来晚了,菜没了,只能吃方便面
农民工兄弟:“菜吃起来像啃牛草”
“看起来像是四样青菜!”看着记者打出来的饭菜,一旁小曾笑着说“油太少了,菜吃起来像是啃牛草!”。小曾是一名90后,是一位93年出生的小伙子。因为好玩调皮,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曾经在酒吧做过调酒师,家人害怕在酒吧学坏,就带着他到工地打工。如今,有点稚气未脱的他已经是一名出色的钢筋工小师傅了。非主流的发型,时尚的穿着,丝毫没有受到铜锈斑驳的污迹影响。“实在没法吃!”小曾放下筷子,拿着一瓶啤酒走出去了。
据了解,该工地有几百号工人,每天食堂的饭菜量是固定的,就只有那么多,所以经常导致一些工人吃不上饭。“这么多人,这点饭菜怎么够嘛!”今年19岁出来做建筑工人不到三个月的眉山小伙子常常抱怨,每天没到12点半,食堂的饭菜就没有了,来晚的工人只能自己泡方便面。“就当换换口味,也省点钱!”是他们自我安慰的口头禅。
“有些工友中午没吃上饭就会跑到附近大学食堂吃。”工人李大哥告诉记者,由于工人的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只有一小时,没来得及的话就只能吃方便面。晚上下工了,他们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到大学食堂吃。据了解,该工地紧靠某高校,二百多人的工地,每天选择到学校食堂吃饭的就达到了一百多人次。“学校的菜好吃,两荤一素才七块钱!”李大哥说,大学食堂的饭菜便宜好吃是他们选择去学校吃的原因,“外面的饭馆一顿至少二十多块钱,我们也吃不起呀!”
记者随机走访某高校附近几个工地食堂,发现几乎每个工地都有民工食堂,除了价格比高校食堂稍贵,饭菜的量太少,油水太少,味道不怎么好成为民工食堂的主要现状。
两荤一素套餐=四口之家的饭菜
将近下午一点多,记者来到另一个位于武侯祠附近的工地。在狭窄工地活动板房里,刚满22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余明和他的未过门的妻子、父母亲一家四口正围着由胶桶和甲板组成的简易小桌子吃午饭,他们一家都是这个工地的工人。
两荤一素的套餐,只是高校食堂普通的学生午餐标准。然而,这却是余明一家四口人的午饭。每到午饭时间,余明就会跑到工地附近的西南民族大学或者成都体育学院的食堂打回两荤一素。余明告诉记者,大学食堂里一份两荤一素的菜就相当于工地食堂的两份两荤一素的量,碰到“大气”的分菜师傅还会多些。平时在工地食堂,这个四口之家,至少需要打两个套餐才够,学校食堂打一份7块钱两荤一素的菜,就够他们一家四口吃一顿了。
“多吃米饭少吃菜”
“我们出来打工挣钱不多,只能多吃饭少吃菜!”余明父亲今年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虽然个子瘦小,但饭量却不小。余明告诉记者,去学校食堂打饭最大的好处是饭可以随便打。“我们这里打饭像做贼一样,多打了要挨骂!”余明说,工地食堂只能一个人打一份饭。去学校食堂打饭菜,一家四口一天的伙食比在工地食堂吃要便宜三十多块钱,一个月能省下将近一千块钱。(记者 张进春 实习生 李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