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朝代表关工委送伙食费到学校给受助学生,了解学生在校学校情况(资料图)
持续补助助学款(资料图)
贯岭镇办公室内满墙的荣誉
感谢信
对于每一代人来说,孩子的事都是大事。关工委,专门从事的就是这件大事。它以老同志为主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关心、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贯岭镇关工委主任王祖德和常务副主任邓昌朝两个人常常把自己的工作归结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正是他们的这种胸怀,二十年来贯岭镇关工委为关爱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谱写了许多感人的篇章。
用爱筑起失学孩子求学路
宋荔枝、张晶晶、林丽娜、卢宇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素不相识,但却有一个的共同点:家庭的贫困曾让他们的求学之路举步维艰,但是庆幸的是,他们都握住了贯岭镇关工委向他们伸出的援助之手。
贯岭镇一自然村的李雪(化名),由于父亲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刚出生就因是个女孩被其父丢弃在村头让人去捡,其母患癫痫病生活难以自理。李雪的外婆于心不忍,将其从村头抱回独自抚养,直到7岁时父亲才将她接回家。但在家,李雪和弟弟的生活待遇截然不同,因为家贫,父亲不让她上学,只是在家帮忙干农活。贯岭镇关工委的邓昌朝就是在她割猪草时遇见她,并得悉了她的情况。
“事后我们就去找他父亲交流。”邓昌朝说,凭着做了多天的助学工作经验,他知道光做思想工作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去帮助孩子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于是,贯岭镇关工委专程找到妇联、计生等部门,还找了一家慈善机构帮助李雪。在贯岭镇关工委的帮助下,李雪顺利上学了,从初中到大学每月她还可以得到100元生活费的资助。2011年,李雪努力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
像李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贯岭镇关工委还将助学范围扩大到我市的其他乡镇以及省内外一些贫困生。去年10月,贯岭镇关工委得知磻溪镇磻溪村林丽娜同学因家贫,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为了让林丽娜继续学业,关工委积极奔走协调,终于让林丽娜重返学校。现在,林丽娜在闽东卫校继续她的求学路。
这二十年来,贯岭镇关工委积极奔走四方,通过募集、牵线搭桥,运用镇关工委教育基金会,建立爱心环保站等方式共筹得善款420余万元,帮助1300余名贫困学生圆了上学梦。
用心关爱易被“忽视”的孩子
2012年的一天,在太姥画廊,邓昌朝巧遇我市丹歧村临海寺的两个僧人。他们被邓昌朝的环保理念和环保行为所触动,邀请他前往寺里,帮助指导如何做好寺庙的环保事宜。也就是在这个寺庙里,邓昌朝遇到了两个被遗弃的残疾幼儿。
“两个小女孩才两三岁,丹慧没有了左臂,丹湖是兔唇且脑瘫。”邓昌朝回忆说。看到眼见的孩子,邓昌朝第一反应就是询问她俩是否上了户口,因为只有上了户口,才能办理低保、残疾证,才能上学。
当得知两孩子都没有户口时,邓昌朝就打定主意要为此奔走。他联系市福利院,让这两个被遗弃的孩子有个归属地。而后奔走于桐城派出所,为两孩子落户口。随后,他又找了市残联,为孩子们办理残疾证,联系市医院,让医生查看丹湖的兔唇情况,由医生出诊断书,他寄给北京嫣然天使基金会,申请免费手术。
采访的当天,邓昌朝还在关工委办公室给临海寺的僧人打电话,询问两个孩子目前的情况。据了解,目前,丹慧已经顺利进入一所私立幼儿园就读,而丹湖的兔唇手术非常成功,而且从2012年起,市残联每年都给丹福一万元的康复费用治疗脑瘫,现在她已经能够行走,还能自己吃饭了。
“关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易被‘忽视’的孩子。”这是贯岭镇关工委一直秉承的理念。在王祖德和邓昌朝眼中,每个孩子都有爱和情感的需要,即使是残障儿童、失亲失管失足的青少年。这么多年来,贯岭镇关工委帮助不少被家人冷落的孩子重新得到关爱,也帮助街边乞讨的孩子安全回家。对那些失亲和失管儿童,他们还建立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在教育、学习、生活、健康等各个环节关爱他们。对于“失足”青年,他们积极落实他们的教育改正工作,对全镇34名失足青年建立一帮一,结对子帮扶行动,使他们树立起对生活学习的信心。
“投桃报李”,爱心开花结果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玫瑰,心有余香。贯岭镇关工委的爱给了很多年轻的心起飞的力量,也使他们体会到社会处处流淌着爱的融融暖流,而如今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份爱蔓延。
郑辉云和苏丽红,都是其中的一员。
2005年,郑辉云和妹妹同时参加高考,并以优异成绩分别考上了闽江大学和福州大学。但由于家中根本无力承担两个女儿同上大学的高额学费,郑辉云准备放弃求学,外出打工供妹妹一人读书。此时,贯岭镇关工委为姐妹俩送了4000元助学款,并鼓励她们要坚定地走完这条求学路。翌年,贯岭镇关工委又为她俩送上3600元学费。在社会的爱心资助下,2009年姐妹俩顺利毕业。毕业后,郑辉云远赴非洲,在一家中国企业从事翻译工作。在生活稍有好转后,郑辉云想到第一件事便是如何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2012年春节,返乡探亲的郑辉云专程赶到贯岭关工委,捐赠1万元助学款。
苏丽红从大一开始就受贯岭镇关工委的资助,在寒暑假时,关工委的王祖德和邓昌朝还帮助她找家教或到公司打工,让她增加收入贴补家用。毕业后,苏丽红在我市一家企业上班,经过几年打拼还当上了部门经理。现在,她不仅自己每年掏出3000元资助困难学生,还发动家中的兄弟姐妹一起献爱心。
“看到他们,我总会想起自己的经历,不过,我比他们幸运、幸福得多,我有邓叔叔和更多爱心人给予我无限的温暖和爱……”这是一个受到贯岭镇关工委帮助的孩子的来信,在信里她向邓昌朝讲述了她在学校参加爱心社去探望孤儿的经历,也表达了以后想和帮助过她的人一样帮助他人的想法。
王祖德说:“我们这些年帮助了不少孩子,现在很多孩子也开始回报社会,帮助身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很开心。”“还有不少孩子在学校里参加各种爱心公益活动,关心关爱其他人。”邓昌朝边给记者看孩子们寄给他们的信件边补充说道,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采访后记:
爱心是一种力量
走进贯岭镇关工委的办公室,墙上的荣誉,书橱里厚厚的感谢信和受助登记表让记者印象尤为深刻。一本本助学档案,里面记载着关工委捐助过、正在捐助和将捐助的贫困生;厚厚的几摞账本,清清楚楚的记着赞助款收入和支出的发票凭证;一封封感谢信,写满受助孩子们的感激之情,句句让人动容。
与其为那些失学的、被遗弃的、被虐待的、身体残疾的孩子们的命运悲叹,还不如全身心投入到关爱他们的队列中,集结社会各界力量把他们从生活的泥淖中拖出来,让爱的阳光照耀他们继续前行。这是采访中,贯岭镇关工委的老同志对于自己这么多年工作的感悟。
对于许多失学、生活贫困的青少年来说,外界的帮助只是暂时的,爱心也许不能包办他们的一切,但重要的是能够帮他们树立对社会的信心和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关工委就是这一份爱的力量。可以说,关工委是一座桥,一座连接社会各界和青少年的连心桥;关工委是一张网,一张为青少年铺开的关爱网;关工委是一团火,一团为青少年送去温暖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