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背后的文化土壤
“微演艺”海选之初,来自市教育督导室的李丹老师便担任了评委,“微演艺”节目的水平和观众的参与程度令她吃惊,“没想到我们福鼎也有这么好的节目。从观众的反应看,我们的节目确实根植于群众之中了,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说明我们当地的文化基础深厚,让草根也能成长为明星。”
梁小丹是一位全职妈妈,也是“魅力五人组”的成员之一,从小她便对舞蹈怀有憧憬,但是当了妈妈以后,因为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始终抽不出时间。即使偶尔有舞蹈活动,她也感觉自己没有基础,不好意思参加。近几年,随着社区活动增多,越来越多人跳起了广场舞,梦想重燃的她便也加入进来,想不到,跳得还不错。“别人都说我跳得好,这么一说,我就有信心了。后来就经常看电视,尝试着自己编舞,边学边练。来参加‘微演艺’是想来试试,想不到这么受欢迎。现在有一点点小明星的感觉。”
今年60岁的姚义炳身怀把京剧、福鼎话与提线木偶相结合的“独门绝技”。但是由于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一直苦于找不到传承人,生怕父亲独创的技艺失传。但是去年开始,他的担忧渐渐少了。“在福鼎,提线木偶的表演曾遭遇低谷,但是2010年以后,开始有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有时会请我参加。慢慢地,市里、社区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我的表演也多起来。去年和前年,我参加了100多场社区和乡镇的演出。”随着表演的增多,越来越多人欣赏到他的技艺,慕名而来学艺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两年带了许多社会上的学生,连外省市都有人来学习。”
15岁的小选手王任驰从小便是个小“明星”,因为他从9岁那年,便学起了难度颇高的双排键琴,这之后,学校的晚会、节日,社区的文艺活动,都少不了他的弹奏表演。这些活动也成了他练琴的动力和平台。王任驰说:“我感觉学琴很愉快,现在已经走向专业化了。”
当然,土壤中培育出的不止是“微演艺”中的几个明星。去年,我市快乐合唱团获得第五届艺术节“激情广场”歌咏比赛第一名,并多次到台湾演出;《难忘太姥山》在“一市县一歌”评选中获得“优秀歌曲奖”;由市越剧团创作的越剧作品《苜蓿生涯》、《才女鱼玄机》先后在省戏剧汇演中各荣获7个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