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头镇龙田村的一处农地上,3万根白色的菌棒交叉斜立在中间一根铁线上,一排挨着一排立在地上的薄膜上。菌棒上面,从被扎洞的塑料孔冒出一朵朵如猫耳朵的黑木耳。
11月16日,几个工人提着竹篮子,忙着从菌棒上采摘新鲜的黑木耳。望着第一期长势“热闹”的木耳,高耆雄笑容满面。
“总算看到它们长出来啦!今天是第一次采摘,平均每根菌棒预计可采摘半斤。”高耆雄说,预计第一期可采摘鲜木耳1.5吨,收入可达6、7万元。
高耆雄原先只是一个从事10多年木材加工的小老板而已,从事用于石板材包装的木材加工,怎么突然间会涉足黑木耳种植呢?
“加工厂每个月可产生木头粉末、碎屑50、60吨,大大一麻袋只卖3、4元。”高耆雄说,这让他感到很可惜。打听之下得知,他们将买去的下脚料用于烧火之外,主要运到浙江一带用于种植香菇、木耳等菌类产品。
高耆雄想,既然他们可以利用下脚料生产菌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于是他指派一名员工到浙江庆元菌菇生产大县考察后,发现生产木耳不但成本低,利润可观,种植技术相对易学,加上福鼎是一个木耳种植的处女地,之前还没有谁种植,发展前景良好。他还想过,如果可行,还可以带动不少周边的农民走上另一条发家致富的渠道。
于是,根据黑木耳的生产习性,今年下半年他便与考察学习回来的技术人员,第一次试水黑木耳种植,投入42万元,培育了10万根菌种。意外的是,在菌种接种期间,遇上了台风“菲特”,导致许多菌棒浸水,加上招来的工人第一次接触菌棒接种,缺乏操作经验,使得约7万根菌种“胎死腹中”。
随后,高耆雄立即进行技术改进,避免了后面3万根菌种重蹈覆辙,意外地获得了好收成。
“菌棒接种需要一套较为封闭、干净、不受空气污染的接种房、消毒房及存放库。”高耆雄说,当时接种的场地就设在木材加工厂区内,极易被空气中带有杂菌的粉尘所污染。因此,他今年计划考察一块适合接种的场地进行示范生产菌棒。如果计划成功,明天他可以通过生产菌棒来带动周边农民扩大黑木耳种植。
据悉,我市目前已有数家木材加工厂,通过生产黑木耳可以很好地利用木材加工厂的许多废弃下脚料,实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发展新农业。
然而高耆雄想到的不仅仅就这些,由于树木生长具有很长的周期性,他早已料到长期从事木材加工,今后加工原料或将成为稀缺。同时,近年来,我市已成功引进数家造纸厂落地生产,这无形中产生一个巨大的原材料市场空间。而竹柳是一种生长周期较短,是造纸很好的原材料。
于是早在2年前,他首次在我市引人竹柳种植,通过成立合作社,发动农村参与,目前已在店下、桐山等地发展竹柳300多亩,带动一批农户增收。
几年之后,他的竹柳产业将为他的木材加工厂又开拓出一个市场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加工原料仓库。如今,他又有了新的灵感:黑木耳生产完后留下的废弃菌棒,又是一个绝佳的有机肥料,通过加工处理后提供给竹柳生长需求。这样以竹柳、木材加工厂、黑木耳为主循环利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更是打造出一个农业循环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