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洋新村 林昌峰 摄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王东东 通讯员 蔡雪玲 文/图)青山环野,碧水绕村;门前长街,屋后公园;白墙黛瓦,古风徽韵……2月19日,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新村新景直映眼帘。
一年前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视频连线赤溪村畲族乡亲,肯定赤溪扶贫开发成果,并叮嘱他们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牢记总书记的嘱吒,村党支部引领发力,全力推进“发展一批旅游产业、培育扶持一批村民创业增收项目、建设一批民生项目”等“十六个一”典型提升项目,致力打造“畲族特色旅游小康村”。“自强不息”,成为了这一年来赤溪村发展的关键词。
2016年,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96元,同比增长15%,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昔日“贫困村”向“小康村”华丽转身。
赤溪的幸福嬗变,是福鼎以党建引领助推精准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推进扶贫开发中,福鼎始终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全过程,实施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计划”,创新党建扶贫工作模式,探索建立“党建+”模式,切实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扶贫开发的动力。
2016年,福鼎1314户4308人实现脱贫;后坪、唐阳、双华等20个福鼎市第四轮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部“摘帽”。实践证明,党建已成为福鼎扶贫开发路上的强劲“红色引擎”,动力不竭、活力无限!
驻村干部入户访民生。
点头镇大坪村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力量沉一线
2月20日晚,联系上福鼎市管阳镇乾头村驻村蹲点干部王文君时,她正在接洽中国福利基金蓝丝带基金会人员,希望借力这一平台,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寻求结对帮扶者。
从正月初七下村以来,跑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下现场协助推进河道整治工程进度。奔忙的脚步,填满了她节后上班的日子。其实,这是王文君驻村蹲点的第二个年头。
2015年7月,作为福鼎市第一批驻村蹲点干部,她从机关走向乾头村扶贫一线。一年期满,村里干群的挽留,未竟的扶贫事业,让她心生留意。2016年11月,第二批驻村蹲点干部下派,王文君又一次走向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在乾头村,除了王文君这位“外来干部”,还有一位来自省高院驻村任第一书记的余鸿鹏。多种力量沉一线,让这个原先还冠着福鼎市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村财空壳两顶“帽子”的山村,集聚合力、迸发合力。党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精准扶贫开发,2016年乾头村实现8户29人减贫脱困,农民人均年入为9800元,村财收入约8万元,成功“摘帽”。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推进扶贫开发中,福鼎从统筹城乡资源入手,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打造党建扶贫工作合力。近年来,福鼎先后开展“百局联百村、百企帮百村、百师下百村”三百行动,组织165个机关事业单位、120个非公企业与132个扶贫重点村、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共建,下派百名技术人才到农村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帮扶,选派55名中小学教师参与扶贫工作;建立“市领导联乡包村、乡镇领导联村包户”制度,50多名处级领导每人分别挂钩联系一个扶贫重点村、一个软弱涣散村、一个少数民族村等,953名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014年来,福鼎共选派98名市乡干部驻村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178名市直机关干部驻村蹲点,建立由“驻村第一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等力量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做到扶贫重点村、少数民族村、老区基点村全覆盖。
驻进村、沉下心,真扶贫、扶真贫,他们用真心换民心、变“输血”为“造血”,成为扎根在福鼎扶贫一线的一支重要力量。
“累点、苦点不算啥,只要村民满意、脱贫致富,就是我们的最大幸福。”一个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已焕然一新,而驻村干部们依旧坚守着,助力扶贫、助推发展,像春雨般默默滋润着这片土地……
赤溪村村民沈华平发展香菇种植带动群众增收。
支部联产业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好钢使在刀刃上,福鼎通过创新党建模式,在产业链上建支部,一个个产业型党支部应运而生,成为当地扶贫开发路上的强劲助推器。
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出口、科研及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在全国拥有300多个加盟连锁店及连锁专柜,电商网络平台通达全国200多个城市。
企业崛起的路上,党建的助推作用不可或缺。企业党支部通过制定“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计划,依托公司下属基地,定期组织基地周边茶农、贫困户子女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培训,100多名贫困户子女从中受益,成为公司茶艺师和全国网点销售人员,此举也为企业积淀了大批忠诚、优秀的人才队伍,助推企业发展。
发展不忘扶贫,天湖茶业以“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在太姥山、磻溪、管阳、硖门等乡镇建设5个有机茶基地,辐射带动2367户农户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园8730亩,使农户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共享企业发展福利。
党建引领促发展,产业撑起致富路。福鼎注重发挥党支部在产业发展的政治引领作用,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全市共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党支部112家,设置产业型党小组174个,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推行“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群共富机制,引导村集体把土地、山林、海域等资源,通过转让、租赁、参股等形式转化为“红色股本”,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山林、土地等方式参与经营分红或务工增收。
硖门乡柏洋村党支部依靠地利,实施工业强村富民,招商引进8家企业年创产值20亿元,带动1300多位村民就近转产就业,促进农民变工人、变商人、变股东。店下镇三佛村党支部依托恒润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加快土地流转建设恒润产业基地拓展区等4个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实现村财收入25万元,人均收入1.35万元。
2016年,福鼎全市共流转土地5.76万亩,涉及农户近1.5万户,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600多万元,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82个,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共赢。
天湖茶园
能人带致富
精准扶贫,要有攻坚的“排头兵”。为此,在推进党建扶贫中,福鼎注重将经济能人、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致富能人选入村“两委”班子,现任村级班子中各类能人占57.6%。
在“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这几年不仅先后由省民宗厅、福鼎市农业局等派出优秀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村里还坚持把经济能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经济能人,先后把5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9名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6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使党员成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标兵。
这些党员以自身的致富实践,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增收致富。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经过自己的拼搏创业,成为村里的淡水鱼养殖大户,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党员杜家剑回乡创办福鼎市赤溪鼎煜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
“能人”致富,各显神通。“能人”效应,异彩纷呈。
“不会致富不是好党员,不能带领群众致富更不是好党员。”这是福鼎市店下镇溪美村党员们的共识。
该村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王贞信是溪美村的一名老党员,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他经营的紫菜加工厂是全村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拥有3条生产线,年产值达1600万元,带动了50名村民就业,生产旺季,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销售订单应接不暇。王贞信还让儿子王绍众也入了党,并谆谆教诲:“入党后,更要当好领头雁,为家乡人民服务。”
“党建+能人”,致富领航员。福鼎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能人在致富、帮富、带富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实施“红色细胞”工程,通过划分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示范棚、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开展“四定四帮”活动,组织2890名村干部、农村党员能人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帮助贫困户找穷因、寻良方、挖穷根。同时,组织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通过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为家乡提供信息、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党建的宗旨在为民,扶贫的目的在富民。福鼎通过不断探索建立“党建+”模式,激发扶贫内生动力,发展产业促进精准扶贫,正为广大乡村群众推开一扇致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