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清新村貌 王志凌 摄
宁德网消息 漂流、赏瀑、观蝶、玩CS、逛瓜果长廊……进入暑期,福鼎九鲤溪畔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也迎来了生态休闲旅游旺季。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纵情山水,其乐融融。
生态休闲旅游,是赤溪村的主打增收产业,这里已成为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扬名一方。而在多年前,这里举国闻名的,则是她的穷。
矢志不渝拔穷根。30多年来,赤溪村党总支始终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坚持“四强四引领”党建扶贫工作,团结带领汉畲党员群众走出一条“生态立市、旅游富村”的脱贫致富路。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3649元,村集体收入32万元,昔日穷山村,幸福转身,成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典范。
强素质
引领思想观念大转变
治穷先治“愚”。过去,由于赤溪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观念守旧,“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村里引进项目往往因为触及村民短期利益而搁浅。为此,该村党总支在村干部中开展“赤溪村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如何摆脱贫困?”“当村干部为什么?在任干什么?卸任留下什么”等系列主题大讨论,并先后3次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80多人赴温州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要钱要物不如要发展要项目”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初步形成了走“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发展路子。
“扶贫先扶智”。针对村民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技能等问题,赤溪村党总支争取省诚信促进会、老区促进会以及在外乡贤的资助,筹资200多万元改善村办学条件,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目前全村群众高中以上学历占24.8%,其中大学生近70人。立足旅游市场和村民就业需求,成立“青年农民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依托农民文化学校、福鼎市职业中专赤溪分校、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等平台,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村民提升就业创业技能,解决群众“想干不敢干”、“敢干不会干”的问题。
强组织
引领脱贫致富奔小康
“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赤溪村党支部强化核心引领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党建富民强村”工程,村集体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4年的零收入、166元提高到2015年的32万元和13649元。
该村党总支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坚持开展“三培两带”活动,先后把5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9名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6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使党员成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标兵。党员杜家剑和畲族群众钟品灼等回乡创办福鼎市赤溪鼎煜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村党组织采取“村企联建”、“村社联建”的形式,与万博华、鼎煜等旅游公司、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实行组织目标管理和骨干设岗定责,将小流域治理、环境整治等27个发展项目分解落实到8个村级各类组织,由24名村企党员自愿认领旅游发展服务、科技服务指导等8个岗位。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合作经营万博华、耕乐源和杜氏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每年增加村财收入19.7万元。2015年3月,成立赤溪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规划指导旅游、生态农业、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收取公共服务费用,并投资建设停车场、农家乐等设施,预计到2018年可实现村财收入100万元以上。
强合力
引领建设美丽新农村
白墙黛瓦、通畅长街,村前有清溪、房后是公园。徜徉在如今的赤溪,清新的美丽农村景象直映眼帘。
多年来,赤溪村党总支通过实施人口聚集凝内力、抢抓政策优势增动力、引进项目企业借外力,全方位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把赤溪建成群众宜居又宜业的幸福家园。
早在1994年,该村党总支就将实施人口聚集工程与实施“造福工程”结合起来,将下山溪自然村88名畲族群众整村搬迁到中心村。此后又有12个自然村乘着“造福工程”的东风搬至中心村,中心村人口规模从原来的300多人发展到1500多人,村民彻底告别以往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2012年以来,村党支部抓住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的契机,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富村”战略,规划建设“闽东畲族风情生态旅游村”,引进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和现代生态农业项目,逐步将村庄打造赤溪村“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缘山近水”的美丽景观,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群众也通过从事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及相关服务业拓宽了增收门道,实施脱贫致富,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