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0日报道 (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周思颖)畲族双音歌手、宁德市蕉城区政协委员、畲族文化传播者、新晋“网红”……最近,才19岁的小姑娘雷清梅,有了这么多身份。
“听讲你郎娘村来,黄竹管仔吹三吹,连吹三声都无雨,吹了云散郎就来。”记者来到这位“95”后畲族双音歌手的家中,与往常一样,她正在练唱着新学的畲歌。清脆激扬歌声,娓娓道出畲族人民的古朴自然与热情好客。
雷清梅自称“宅女”。可这几个月,这位“宅女”却成为了“网红”:唱着畲歌,穿着畲服,手上拿着畲乡特产,在网络上和网友互动,传播畲族双音,传播畲族文化。
为了畲歌,“宅女”要当“网红”
雷清梅家在金涵畲族乡前岭村。1998年出生的她,却从小与大多“95”后的同龄人不同,她不爱看电影、不追剧,不吃油炸食品、少喝饮料,甚至不吃甜品。她喜欢一个人宅在家里听听歌、做做饭,这位不大爱出门的“宅女”,却为了畲歌勇敢地走出房门,走上舞台,走进网络。她说,为了畲歌、为了传播畲族文化,她才有了勇气。
“在我看来,畲歌的传承,最缺乏的就是展示平台了。”雷清梅说,这几年,原来和她一起学习畲歌的伙伴渐渐选择了放弃。
翻开雷清梅的手机,日程表里,满满地记录着各项参加文化交流、畲族活动的行程。今年3月,她还参与了由蕉城区委宣传部推出的“蕉城好故事”网红招募活动。她的一段穿着畲族服饰、介绍畲族菅粽视频的视频,上传几天,获得了数万的点击。
最近,她还在某新媒体上当起了主播,内容同样是穿着畲族的传统服饰,为网友们介绍畲族风土人情。“许多亲朋好友说‘你火啦’‘上头条啦’,其实我更希望大家关注的是畲族文化。”现在,雷清梅身边多了许多刚刚学习畲歌的朋友。
为学畲歌,7年苦练
雷清梅虽然不到20岁,但她学畲歌的时间已有7年了。
2010年,雷清梅还在蕉城区民族中学念书。一次音乐课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项目传承人雷美凤老师,给大家演唱了的一首《盘古歌》。这是作为畲族女孩的她,头一次接触到了专业畲歌。
但是,作为年轻人大都不熟悉家乡的方言,雷清梅也不例外。初学时,她对畲语可谓是一窍不通,只能首先将歌词一字一句译成拼音,不断熟练朗读。之后,设法理解歌词的意思、意境。掌握歌词后,再进行曲调的学习。
“畲语翻译真的好难,其中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天’字。在畲语里,‘天’读作‘tan’(平声),不知怎的我老是读不好它。”雷清梅说,“刚开始,学习一首畲歌,平均要花费一周左右,但随着掌握词汇量的增多,如今最多半天就能学好一首歌曲。”学会了歌曲还不够,还要与搭档一次次排练磨合才有默契。
“从学习的第一天起,畲歌就好像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了。”起床洗簌,出发前往畲族活动中心练歌,练完回家休息,每天往返于家与活动中心两点一线间,这便是雷清梅的日常生活。
“我们活动中心有个微信群,大家每天都会在群里讨论畲歌,相互之间进行答疑解惑。雷老师也会在群里发布由她演唱的新曲录音,帮助大家练声。”雷清梅经常上网搜索有关畲族的资料,学习了解畲族文化,使自己能更快掌握歌词的内涵。
当上政协委员,挑起更重“担子”
2012年,雷清梅在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参与了电视节目“发现档案”之“神秘的畲族文化”篇的拍摄,这是她首次在公开场合演唱畲歌。
随着对畲歌的深入接触,她感受到,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渐渐衰落,畲歌也不例外。雷老师也常常感叹,畲歌也面临着传承上的尴尬。
“如果没有雷老师,我现在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她的有心栽培,改变了我的人生。”她说,作为传承人的弟子,也要像雷美凤老师一样,挑起弘扬传播畲歌的重担。
为了这副“担子”,雷清梅主动放弃了很多:为保护嗓子,她不再吃辣;水果基本选择苹果与梨;为了练习畲歌,她很少有时间和朋友们外出游玩。
付出总有收获,去年底,雷清梅成为蕉城区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少数民族界委员,这为她传播畲族文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少数民族人口少,文化传承的人也不多,我会珍惜这个身份,履行好我的职能,保护、传承和弘扬好畲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