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消息(范陈春 陈清)霞浦县素有“闽浙要冲”、“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誉,是福建省海域最大、海岸线最长、浅海滩涂最广、岛屿最多的沿海大县。全县总人口5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3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畲、回、壮、满、瑶、藏等多个少数民族(畲族人口4.7万,仅次于福安市,居全省民族人口县份第二位),设有崇儒、水门、盐田三个畲族乡。
近年来,霞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立足民族乡村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加大精准扶贫帮扶力度,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
霞浦县紧紧抓住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契机,重点向少数民族乡镇适当倾斜帮扶资金和政策,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和培训就业、移民搬迁、社会保障兜底、医疗救助等多种方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该县坚持“以海为主、以工为先、以业富民、项目带动、提速发展、全面进步”的思路,着力实施“12345”计划,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水门畲族乡地处霞浦县城东北部,是霞浦县三个内陆山区乡镇及三个少数民族乡之一。2014年年末总人口2.4万人,畲族人口有6200多人,占总人口数的26%。201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71元。
海韵畲乡 秀美茶山
——水门畲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村庄建设犹如城镇格局,楼群整齐排列,建设风格统一,笔直的街道,还有篮球场、小公园、生态山庄……走在茶岗村浦后新村村道上,眼前的一幕幕让人难以置信这就是昔日的“草岗”。
茶岗村原名“草岗村”,总人口1506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5%。全村海拔多在300米左右,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气候温润。据当地村民介绍,从前这里交通闭塞,杂草丛生,故名“草岗村”。解放后,政府扶持当地农民开垦茶园,发展茶叶产业,逐渐形成规模。“1958年全国茶叶工作现场会议在这里召开,‘草岗变茶岗’成为现实。”水门畲族乡乡长蓝涌忠说,当时柘荣越剧团著名的《草岗变茶岗》戏剧就是以这里的变化为题材创作的,水门茶叶也逐步走向全国。
走进人均拥有1亩茶园的茶岗村,处处洋溢茶香、绿意生机。近年来,茶岗村两委在各级帮扶支持下,带领群众立足本地山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民族风情的农业特色产业。依托水门茶叶的知名度,茶岗人着力打造自己的畲族茶文化;修旧如旧,特色山寨初现端倪,结合畲族民俗风情的畲乡旅游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茶岗村只是水门畲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水门乡党委、政府按照“着力发展‘两茶’产业,有力推进‘六三做法’,努力实现‘三好’目标”的工作思路,立足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品牌优势,围绕青岙、水门和承天三个中心村建设,集聚人气,着力推进全乡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水门乡域内山岭起伏,光热水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茶叶是水门畲族乡的主导产业,曾被我市授予“闽东十大产茶乡镇”的称号,2015年该乡茶叶产值达到1.2亿元左右。位于该乡高盘村的金山云雾茶叶公司,以“公司+农户+销售网点”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为主,2015年生产茶叶400余吨,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群众增收。除了茶叶,如今的水门已初步形成了青岙花卉苗木、大坝雷竹、百苋茭白、芦阳盘菜、八斗丘红花油菜、上洋藏香猪等片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一域一品”、“一区一业”的生产模式基本成型,农业生产真正实现带动农民增收。
水门畲族乡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精准帮扶。省委、省政府先后安排了省发改委、泉州鲤城区以及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挂钩该乡的扶贫工作。几年来,灵活应用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挂钩单位项目资金175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该乡水利、文化、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该乡还结合《水门畲族乡2014-2017年扶贫开发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出台《水门畲族乡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水门畲族乡贫困村精准帮扶工作措施》等文件,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鼓励发展有市场、效益高的种养业,引导“长、中、短”项目相结合,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常住人口的增加,中心集镇原有的环卫工作日趋滞后。为此,该乡投入400多万元,购置环卫设施,引进专业环卫团队,拓宽主干道、两侧人行道改造和绿化、下水道改造、路灯设置以及对镇区主干道沿街店铺进行遮阳布仿古式改造等项目建设等,通过一系列举措,水门乡镇区环境卫生水平显著提升,镇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初现端倪。此外,水门畲族乡玉山村正逐步打造成为“水门旅游新驿站,乡村旅游特色村”。
革命老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的水门畲族乡正以全新的姿态昂首阔步前行中!
崇儒畲族乡地处霞浦县西北部,既是民族乡又是山区农业大乡。近年来,该乡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城镇集约化、环境生态化、特色多样化”的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改善民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2015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 4.913亿元,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13863元,年均增长24.3%。
美丽畲乡 霞浦崇儒
——崇儒畲族乡“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展新颜
4月1日,在霞浦县崇儒畲族乡600多平方米的电商平台服务大厅内,大学生创业者和种植户们正通过互联网网店与全国各地的客户交流着业务。该大厅共分特色农产品展示、调度接待、共建共享、创客商务等四个空间,入驻有东孚农庄、中御元、三月三、金牡丹、畲香坊等多家农业电商企业,初步形成了电商创客团队。
“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思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此,我们开始尝试构建乡级电商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互联网+精准扶贫。”崇儒畲族乡党委书记林庆平说。该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从去年3月孵化运营以来,网上营销量逐月增多,现每天大概在400单左右,有效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品质提升。”该乡党委副书记吴振华说,乡里还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现入驻创客空间大学生有10多人,为电商平台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下一阶段,崇儒畲族乡将借助中心服务平台,加快提升“互联网+创客空间”建设, 互联互通, 共建共享, 将广大农民培育成电商团队, 走出一条山区畲乡“三农”突围之路。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基础。崇儒乡立足乡域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了溪边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6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点,现代农业发展初显成效。
霞浦县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位于崇儒畲族乡溪边村,距离县城6公里,区内地势平坦、溪流纵横、土地肥沃、山地平缓、环境优越,适宜发展以精致农业为载体的现代高优农业。
“示范园在2013年开工建设,规划面积2930亩,目前已投入5900万元,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5家农业发展公司入驻。”吴振华介绍说。该园区全面推广农业“五新”, 通过建设“百果园”、景观桥、休闲步道、大力鼓励发展“农家乐”等,全方位展示闽台合作成果和休闲观光特色。
据了解,该园区不仅增加了周边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效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步伐。园区流转土地2000多亩,涉及农户310户,农户以土地(租金)和部分资金(务工收入)入股;每年能提供劳动工日2.2万天左右,为农民提供劳务收入330万元,户均1万多元。村民们既能入股分红,也能通过订单农业、农民雇工等多种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从而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在推进畲乡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崇儒畲族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该乡有独具畲族特色的大家族群体性建筑——笕下樟坑大厝,保存完整的畲族“三宝”——祖图、龙杖、族牒世代传承,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歌会、畲族武术、畲族斗笠、饮食、服装刺绣也得以传承。2013年,上水村获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青石围墙、青灰砖瓦、错落有致的古石屋、脚下平滑的鹅卵石路、村民们质朴和善的笑脸……步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上水村,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畲乡情调,讲畲语、唱畲歌、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文化代代流传。
畲族斗笠又称“花笠”。过去,畲族花斗笠主要是畲族妇女外出劳作、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遮阳避雨的工具,后来渐渐成为一种饰品,成为畲族姑娘出嫁的陪嫁品之一。上水村畲族花斗笠,历史悠久、数百年代代传承,其做工精细、设计考究、美观大方,近40道制作工序的畲族花斗笠堪称畲族竹编一绝。产品远销闽、浙、赣等畲族集聚地。随着年代久远,花斗笠的编制几近失传。为了传承保护畲族传统技艺,2012年,当地办起了花斗笠、服饰传承培训班,并规划建设畲族文化展示馆、生活体验馆和畲族对歌台等,修缮古民居和古村道,全面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遗产。2013年,上水村的“畲族花斗笠”和“手工刺绣畲族服饰”获评宁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田畲族乡地处霞浦县中部西侧,地处交通要塞,素有霞浦“西大门”之称。该乡是霞浦县三个民族乡中唯一靠海的乡镇。近年来,盐田畲族乡紧紧围绕创建生态型“活力盐田、魅力畲乡”的目标定位,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乡经济社会事业稳步推进。2015年,盐田畲族乡社会经济总收入20.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3733元。
活力盐田 魅力畲乡
——盐田畲族乡借势交通念好“山海经”
省道301线横贯盐田全境,溪盐疏港公路纵贯盐田南部,温福铁路穿越盐田境内,福宁高速公路在盐田集镇东部对面洋设有互通口;盐田南部属于三沙湾海域,与官井洋、东吾洋相通,拥有浒屿、钓岐、盐田等杂货码头……盐田畲族乡依山傍海,拥有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
“按高速里程算,盐田乡镇所在地距离霞浦县城14公里,距宁德51公里。”该乡乡长蓝玉明说。近年来,盐田畲族乡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盐田工业集中区,破解畲乡经济事业发展难题。
盐田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1000多亩,近5年来,先后有130余家企业落户。目前规上企业有10家,以合成革和竹木加工两个行业为主体。园区坚持“环保、安全、服务”三并重原则,既承载着负重发展的梦想,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随着园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不仅为该乡工业发展带来良好势头,还转移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带动群众发展。
山里有茶叶、竹柿子,海上有对虾、蛤、蛎、蚶、海带、紫菜等多种海产品。如何发挥山海兼备的资源优势,是历任盐田畲族乡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盐田畲族乡因势利导、因村施策,念好“山海经”,做强做优农渔业。通过针对山区着力发展种养业,沿海着力发展养殖业,全乡已进一步形成环沿海的虾塘滩涂养殖区、近海浅海养殖区、近郊蔬菜种植区、山区综合种植区和高山林业发展区等五大种养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凸显。如今,西胜巨峰晚熟葡萄、杯溪红肉蜜柚、瓦窑头槟榔芋、南塘白对虾、水升海带等已渐成气候。同时,致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致富计划,推动5个扶贫重点村的山海资源开发利用。其中,南塘、姚澳沿海村在进行山地农业开发的同时,重点发展虾塘高位养殖、生态养殖;里马、北洋、洋边山区村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林下经济。观光旅游和滩涂摄影也日渐兴起。
干净整洁的村道,村文化广场、敬老院、文化站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的南塘村,诗情画意的情景让人怎么也联想不到两年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景象。
南塘村位于盐田畲族乡东南部。这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的少数民族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入2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村内排水系统,实施旧房改建和房屋立面改造工程,整体实现 “新、绿、亮、洁、美”,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提升。投入近100万元资金,配套建设文化广场,整合畲族、老区、孝道、廉政等文化资源,积极传承畲族文化,形成以文化站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农村文化带,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
2012年以来,省国土厅,晋江市委、市政府等挂钩帮扶单位相继到位帮扶资金1900多万元,为盐田畲族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添柴加炭,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该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建美好家园、过幸福生活”主题创建活动,二铺、南塘、西胜、盐田、姚澳等一批美丽乡村逐渐发展起来,尽显“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