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进行海参产品深加工。
宁德网消息(杨洋 郑凯/文 徐烽/图)3月27日,霞浦县举办首届“海参捕捞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参收购商、经销商、加工商以及养殖户逾300人参与其中。当日,鲜参成交价更是首次突破45元/斤。
霞浦境内港湾众多、受风面小、潮流畅通、水质肥沃。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经过几年发展,2016年该县海参年产量可达到2万吨,产值20亿元,约占全国的20%、全省85%。目前海参产业已形成产业链,成为了该县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海参养殖 实现从无到有
盛产于北方海域的海参因气温、海水盐度等原因,一直没有在南方养殖成功的记载。通过不断实践摸索,霞浦人改变了这个历史。2003年,部分养殖户从山东长岛引进刺参苗种,进行室内池暂养试验,到2004年在官井洋海域进行小面积度夏养殖试验成功。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我们能够成功养殖海参,得益于多年来的吊笼养殖技术。”据溪南镇仙东村党支部书记曾成灯介绍说,“利用11月至次年4月当地海区水温适宜的优势,通过饲养大规格(15-30头/kg)半成品参苗为主,在次年4月底之前便可实现收成。该模式下海参生长速度快,明显缩短了养殖周期,收获和上市都比北方早一个季节,还可避开夏季台风盛发期。”
海参种苗是海参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为了保证其种苗质量,2012年,霞浦县从海参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利用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支持一鸣公司和厦门大学进行海参育苗项目,目前育苗已取得成功,正在进行苗种的海区驯化试验。此外,霞浦县利丰达水产有限公司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所、青岛瑞滋海珍品有限公司连续2年进行耐高温品种“高抗1号”南移吊笼养殖试验,目前进展顺利,已获专家组阶段性验收。
政府支持 带动产业发展
借着有利时机,霞浦海参产业格局正逐步成形。
今年,为了打造霞浦海参的区域品牌,提高消费者对霞浦海参的认知度,霞浦举办了2016年“首届海参捕捞节”。在活动现场有部分海参养殖户主动对接“互联网+海参产业”。与时俱进通过当下最流行的销售方式,打开销售渠道,让霞浦海参走向世界各地。
无独有偶,霞浦县政府为避免养殖户海参遭受压价,还专门成立了2个海参交易中心,为养殖户提供了公平的交易平台、公开的信息网络渠道和产品储备空间。此外,经几年的发展,目前霞浦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加工能力,霞浦环官井洋有29家的加工厂可供养殖户就近加工。
近年来,霞浦县还力推“霞浦海参”公共品牌,携本地企业参加海峡渔博会、北京渔博会等全国性展会平台。目前,霞浦海参申报地理标志工作也正在进行。在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霞浦刺桐红村镇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农商行等金融部门鼎力相助,斥资数亿元用于加工户的质押贷款。只要加工户将海参加工进入交易中心,以海参为抵押物就可以贷到海参价值50%的贷款。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扶持海参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但是由于霞浦海参品牌还未打响,这也直接造成了海参“物美”却“价廉”的局面。
“因海参养殖业发展迅速,尚未形成完整的从海参育苗到养殖、加工和终端销售的产业体系。加之不少消费者只信北方海参效用,直接影响了霞浦海参价格。”霞浦海参协会秘书长陈顺满表示,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存在着恶意诋毁霞浦海参品质,这也无形中破坏霞浦海参声誉。
产业引领 富了一方百姓
当下,正值海参收货季,在霞浦县溪南镇记者看到不少客商前来收购海参,好一片热闹的景象。
由于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为这里的群众打开了致富之路。仅靠养殖海参这一项,就能为溪南镇仙东村带来人均数万元的收入。
“优良的海区条件,长期的养殖传统,丰富的网箱养殖经验,使这片海域的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带动海带、龙须菜养殖,实现劳动力直接就业8000多人。”溪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海参养殖规模超过16万个网箱,投苗量近8000吨。
据了解,仙东村共有1070户、4390人,全部以海带、大黄鱼、白立鱼和海参养殖为生,其中从事海参养殖的渔民就有500多户。
一位养殖海参的村民高兴地说:“今年养殖的海参供不应求,不少辽宁、山东、北京的客商络绎不绝,价格略有上涨,总的来说收益还不错。”
“要让群众致富,就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仙东村党支部书记曾成灯告诉记者,从小批量的投放海参,到大批量养殖,发展到了今天,海上养殖给村里带来的经济活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