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系列报道之一
宁德网消息(记者 张文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福鼎市赤溪村干部群众视频连线重要讲话精神和去年全国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精神,本报今起推出《精准扶贫“宁德模式”》专栏,总结报道宁德市精准扶贫经验,展示宁德市各级各部门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和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宁德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立春刚过的宁德,碧海蓝天、青山如黛。
“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赤溪村民代表视频连线时的肯定,让宁德的山歌唱得更欢,海经念得更准。
在福安穆云,立足畲族文化和白云山自然资源,千亩桃花争春绽放,引得游人如织。3月27日落下帷幕的桃花节,乡村旅游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000多元。
在霞浦三沙,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12艘捕捞船完工下水,撒出宁德远洋捕捞第一网,截至2月,捕捞量达4300多吨,产值超1700万。
“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声远却思悠。多年来,宁德市依托丰富的山海资源,始终坚持“农业先动、工业带动、三产联动”的“三动”扶贫路径,就地取财、内生动力,不断推进和丰富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
农业先动,让“富在农上”成现实
“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
近年来,宁德市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形成能够切实带动群众增产增收的产业。连续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强农惠农配套措施,宁德市立足农村生态资源特色,在扶强做大传统的茶叶、水产、水果等优势项目基础上,进一发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金”光闪闪山海田。
走进柘荣英山乡,无人机、物联网现代技术运用的太子参产业园让人耳目一新。该乡在促进传统太子参产业转型升级、富农增收过程中,引进了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摸索出了农民“种自家田、领公司钱”的公司农户“共融共生”发展模式,8个行政村的农民领工资、有“五险一金”保障,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
福安溪潭则是走“果园+旅游+互联网”的路子。万亩果园沿着磻溪茂盛生长,特殊优越的地理条件,出产的橙子质量上乘,历史旅游资源整合和两届脐橙文化节的品牌效应,沿线村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5000元。“通过电商,岳秀脐橙都卖到上海、苏州、福州等地,一斤可卖到10元左右。”该镇岳秀村支记林铃贵自豪地说。
产业对路、乡亲才富。因地制宜,方能就地取财。
宁德市大力发展绿色林业、白色水电、蓝色海洋“三色经济”,着力培育茶叶、食用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形成10多个农产品的“全国之乡”品牌和5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以福鼎白茶为例,2015年产量1.04万吨,同比增长33%,涉茶总产值29亿元。福鼎全市拥有茶叶加工企业5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1家,茶业龙头企业8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在全国各地创办直营、加盟营销网点近3000个。
茶香飘四海,菌花开五洲。周宁、寿宁、古田等山区县林下求富、山里刨金,蕉城、福鼎、霞浦沿海县份则做足了海的文章。
“去年农民靠海参养殖,几乎每投入一元就能有一到一点五元的利润。”霞浦县委书记王斌高兴地说。该县在已经有了“中国紫菜之乡”和“中国海带之乡”两块金子招牌的基础上,发展海参养殖,引入民生银行,首创性地以海参为抵押物,通过“海参+金融”方式,深化加工、提供农民市场竞争力,实现增收。
全市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每年都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扶持资金,先后建成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76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4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受益面覆盖全市80%以上建制村。
宁德市各地“就地取财”的扶贫模式不胜枚举,也不断地丰富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的内涵。据统计,全市农民50%以上的收入、贫困户60%以上的收入来自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带动90%的农业人口实现增收。
工业带动,让“规模经济”聚能量
“闽东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应强调突出规模经济效益。”
工业要发展,路是关键。有着“先飞”意识的宁德人民,始终逢山开路不止、遇水修桥不休。
动车来了、高铁也来了,农村公路从1998年的1700公里增加至9500公里,9县“县县通高速”,124个乡镇、2135个建制村,全部完成公路路面硬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路通、货通、策通、人通,福安溪北洋、古田大甲、霞浦台水中心、东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个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崛起。
上了大项目,抱了“金娃娃”。
近年来,宁德市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产业布局思路,充分利用海港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吸引更多的“三维项目”对接,大力培育做大电机电器、食品加工、生态合成革、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创造大量岗位。
在蕉城漳湾工业园区,占地600多亩的新能源二期工程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6月底生产线投入使用,三期工程也已经启动,届时产值预计将达到180至200亿元,规模效应喜人。新能源目前员工25000多人,直接带动当地就业就超过400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更是可观。
新兴产业突飞猛进,传统工业也厚积薄发。“闽东草根工业”电机电器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每年稳定为当地10多万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每个劳动力年均可为家庭增收3至5万元。
福安坂中乡大洋畲族自然村通过搬迁后,离城区近了,畲族小伙兰云华和村里的部分年轻人进了周边电机厂工作,转身成了企业新工人。“穿蓝领、领工资,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以前想都没想过。”兰云华高兴地说。
授之以渔,扶贫扶志。宁德市还通过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万人,向工业企业输送贫困劳动力1.5万人以上,做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培训1名劳动力、掌握1门实用技能、得到1个就业岗位”。
工业的带动作用,让整个山海资源活泛起来,工业反哺农业,山区发展、农民致富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宁德落地后,公司在经营效益提高的同时,发挥技术和研发优势,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安发生物”所需原料皆来自农村,投产以来累计消化农产品5万吨,预计今年将消化1.5万吨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同时,还吸收了320多人到企业就业,解决贫困人口的就地就近就业问题。
多年发展,宁德已经形成了重点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城、沿海县市向山区的县城梯度辐射转移的良好态势,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均建成1处以上“山海协作工业园区”,2011年以来累计投资额达800多亿元,带动农民工转移就业超30万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超过3万人,极大改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结构。
三产联动,让“绿水青山”成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此生态发展理念引领下,宁德潇洒地与“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尴尬说再见。
“在这个位置能拍到最好的日出。”“这里是小皓村制高点,视野最好。”在霞浦的海边,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是“中国最美滩涂”催生的新职业——导摄。而在渔闲时节,你依然会看到渔民欢快地牧海耕田,这则是滩涂摄影催生的新行当——渔模。
霞浦北岐村村民江福明说:“村民们除了种海带紫菜外,总不能全年都忙吧,闲着的时候当模特,一天也能挣个两三百元。”每年30多万的摄影发烧友的衣食住行,推动霞浦“摄影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全市共创建美丽乡村265个,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7条,为“旅游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拉动宁德市农村产业发展、富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宁德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典型示范和连线成片相结合,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三产联动显成效。
不仅如此,宁德市还积极加大美丽乡村旅游品牌宣传与包装,推荐条件较好的村庄积极申报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目前宁德市共有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共5个镇32个村(全省两批共121个),位居全省第一,宁德市逐步走出一条“山绿、村美、人富裕”的发展道路。
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生计模式愈发多元。多年来,宁德市各级政府引导贫困乡村群众“农忙种地、农闲经商”,鼓励参与农林牧副渔业配套的加工、储存、包装、运输、供销等服务业;大力发展水果采摘、种养体验、“农家乐”等观光农业和庭院经济,拓展增收渠道。
2015年屏南县与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农村淘宝项目合作签约,成为宁德市首个签约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淘宝项目的试点县。“互联网+”开通“农产品进城”快车道,也开启了村民“线下农忙发展、农闲线上增收”的淘宝时代。该县甘棠乡甘棠村村民张家华是屏南县的“村淘”项目第一批30名合伙人之一,她高兴地说:“开业以来,每月销售额均在5万以上,‘双11’达15万元。”
该县电商办林碧霞介绍,目前屏南拥有一个阿里巴巴县域服务中心,50个乡镇村淘宝点,上线运行以来营业额超过千万元。2015年至2017年,该县财政计划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作为“村淘”项目专项经费,扶持“村淘”发展。
农业先动、工业带动,让三产的联动有基础、有动力。据统计,全市农村人口通过第三产业增收占比超过35%,至少1/3贫困户从第三产业中获得增收。
当前,宁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对宁德赤溪畲族村重要批示精神为动力,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