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新
工作中的陈寿新。
陈寿新查看果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宁德网消息(记者 龚键荣) 2000年,52岁的陈寿新经商失败,回到老家福安湾坞镇下广村垦荒种果;2015年,他一手创办的福安市湾坞新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203名社员,产值达380多万元。能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陈寿新的过人之处在与他的胆大心细与现代意识。在他的带领下,湾坞镇下广村的水果种植产业向规模生产、打造品牌、提升服务转型,果农的收入也逐年递升,说陈寿新是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的“领头雁”名副其实。
他从千亩荒地起家
今年68岁的陈寿新坦言,到今年为止他已经和水果打了15年的交道,果树的生产、经营及管理也从一窍不通到现在游刃有余。由其创办并担任理事长的福安市湾坞新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有巨峰葡萄、南国刺葡萄柑桔、红肉柚子、茶叶等,现已开发园地680多亩,去年年销售收入达380多万元、纯利润80多万元。
2000年2月开始,陈寿新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而此前湾坞镇下广村的经济收入虽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却多为分散式的小农经济,规模总量不小,经济效益却很低。
当时,陈寿新经营的一家糖果厂刚刚关张,为了清偿债务,不服输的他咬咬牙决定垦荒种果。他向下广村委承包了集体所有的一片山地——牛眠山狮子岩,面积达1000亩。显然,这么大的荒地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开垦,凭着心中的坚定,他在荒地边搭了一个简易的工棚,吃喝拉撒都在山上解决,次年他老伴也上山,与其渡过了最为艰难的那些年。
在陈寿新积极开拓事业的同时,下广村的部分村民也在因地制宜引进杨梅、龙眼、葡萄品种进行试种。至2005年,全村杨梅、龙眼、葡萄种植面积突破3200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但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果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仅靠果农单打独斗,加剧市场的不良竞争,也让地方水果品牌的价值在内耗中消磨殆尽。因此客观上,果树种植户迫切需要有个能为他们提供水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组织。
陈寿新敏锐地发现了市场变化,在参考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后,他决定采用“合作社+农户”生产方式,并于2009年4月正式成立“福安市湾坞新兴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5名社员,开发面积也只有400多亩。陈寿新说,当时村民心中还有疑虑,对于合作社模式的未来前景保持观望态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让合作社的人气越来越旺:2011年,社员人数发展到103名;2014年社员人数已经达到203名。
他创新合作社管理方式
福安市湾坞新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缘何成为果农趋之若鹜的“金牌合作社”?陈寿新说:“合作社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针,使果农们看到了组织起来闯市场、增收致富靠合作的发展希望。”
与此同时,有着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陈寿新在合作社的运行上注入了许多现代思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对水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再像过去一样不加节制地用化肥、农药“喂养”水果,这样的产品必会被市场抛弃。
因此,在运作模式上,陈寿新主张对合作社社员进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使用化肥农药,以确保水果绿色化生产、低成本投入,以提高水果品质,从而使社员得到实惠。同时,陈寿新注重对外宣传,经常发布果树信息,畅通销售渠道,全心全意为社员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促进了下广村果业健康稳定发展。
尽管总体上,合作社给社员提出了生产要求和指导意见,但由于各社员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参差不平,影响了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陈寿新聘请了省农科院、省果树所、市农业局等单位的水果种植专家、技术人员为常年顾问,每年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同时,还会同福安市果业协会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水果技术服务队,到种植户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指导。
近三年来,依托市农业局和市果业协会,合作社方面共举办了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受训人员420多人次。6名合作社社员骨干还参加了农校的学习,现有的100多名社员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合作社的社员都争相成为“土专家”和“田秀才”。
作为合作社的总负责人,陈寿新在学习的积极性上当仁不让。从当年垦荒地开始,他便开始接触相关的农业知识书籍进行自学,不满足于此的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所谓技多不压身,如今果农只要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去问老陈就肯定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为了加大合作社的规模化建设和持续性发展,陈寿新将每年的部分盈余用于扩大生产和改善基础设施,目前合作社已建成综合办公、宿舍楼,以及路、沟、渠等基础设施。
经过6年的发展,福安市湾坞新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相继获得多项肯定:2011年12月,被福安市政府授予“市级龙头企业”称号;2012年被认定为“宁德市市级示范社”;2012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2013年10月,被福安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而陈寿新本人也被多次授予优秀人才、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心系家乡公益事业
在陈寿新的引领下,合作社的规模逐年壮大,带动效应凸显。目前,下广全村90%以上的农户为果树种植户,果业已成为该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涌现出一批果树种植大户和生产能手。
在保护社员利益和完善市场竞争方面,陈寿新有几项创新值得称道。随着福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水果产量剧增,产销渠道不畅,矛盾日益突出。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社员水果,同时创办“合作社农资服务部”,为社员提供优质农资,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针对股份较少的社员,陈寿新聘用其为基地员工,给付150元的日薪,从而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
此外,合作社组织成立了营销联合体四处开拓市场,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旺新红”品牌,设计了3款精美包装。两年来,该合作社在福州、泉州、厦门、温州等地设立了4个营销点,并与多家省内著名水果销售企业建立了营销关系。不仅如此,合作社方面还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社员收购水果,据估算,该项目实施后,社员共增加收入120多万元,比传统种植增收50多万元,社员人均增加纯收入4000元。
“抱团取暖”是成立合作社目的之一,近两年来,合作社组织社员为群众担保贷款达5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群众扩大生产所需资金。与此同时,专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团队也都相继成熟,他们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福安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与15年前负债落魄相比,陈寿新个人的财富水平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和许多果农一样住进了漂亮的小洋楼,但财富并没有让他变得冷漠,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惦记着贫困的山区孩子。
陈寿新说,自己是大山里的孩子,从小生活条件也不好,但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把爱撒向了大山的孩子。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横跨炉山、下塘、下广三个村,自2000年开始,陈寿新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会去探望三个村小学的师生们,或捐助学习用品,或送去奖学金。今年,陈寿新还给下广小学的全体学生定做了校服。此外,他每年还定期支助2~3名贫困学生就读高校。
除了支持小学教育事业,陈寿新还热忠于家乡其它公益事业,村里主要的修路、引水工程捐助榜上,一定少不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