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消息(记者 杨洋/文 徐烽/图)近日,记者漫步在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蜿蜒的山路上,满眼尽是娇俏艳丽的杨梅,一簇一簇遍布在山上,远远望去犹如置身一幅多彩的山水画中。
17年前,那还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而今已变成瓜果飘香的“花果山”。
一场机缘下的选择
“早在1998年,村里每家每户仅靠种植一些橘子和茶叶,就再无任何收入。由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生活过的很是清苦。”时任苏阳村村支部书记的刘茂由回忆道,当初,时常与村两委成员刘安生、刘陈远、刘自力三人一起讨论:如何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将本村山地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就在此时,村民刘招兴从浙江引进了几十株东魁杨梅进行试种,这给刘茂由、刘安生、刘陈远、刘自力4个人带来了灵感。
“如何才能动员村民种植东魁杨梅?光凭嘴说,未见效益,村民不一定会买账。”刘自力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刘茂由等4人当即决定自掏腰包前往浙江仙居,并购回2000株东魁杨梅进行试种。
说干就干。1998年,刘茂由等4人便在山上搭了个窝棚,开始了他们的播绿之梦。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早上6点多钟,刘茂由等4人便早早地起床,开山修路、栽种杨梅树、挖渠引水,一天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他们摔过跟头,挨过雨淋,手持镰刀过荆棘,汗水浸湿过衣衫,山路磨破过胶鞋。面对种种困难,他们不曾放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00株杨梅种苗被成功种到了山上。
“一般情况下,杨梅需要5年的生产周期才有效益。”刘自力回忆说,当时能做的便是呵护与等待。
一次虫害后的感悟
每次从山上回来,刘茂由等4人便一边翻看农技书籍,一边查阅资料。
时间一晃过了5年,来到了2003年。尽管刘茂由等4人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杨梅园里,可由于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果树还是发生了虫害。
“我们种的2000株东魁杨梅,遇到了杨梅枯枝病的困扰。”忆起当时杨梅发生病虫害时的情景,刘茂由说,眼看着一片片叶子失去光泽,褪绿,树冠下部的部分叶片变褐脱落,焦急万分。
发现问题后,刘茂由便带着刘自力来到浙江“寻医问药”。最后,农技专家通过确认刘茂由杨梅树的病因是杨梅枯枝病,病原菌是拟盘多毛孢菌。紧接着,农技专家为杨梅树病菌防治找对策。
经过实验室和田间的多点多次试验,农技专家最终采用“集成防治技术”,于2003年帮助刘茂由等4人的杨梅树冶好了病。
经过这件事,刘茂由等4人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他们多次主动前往浙江仙居、漳州龙海等地学习取经。不仅如此,还专门从漳州龙海聘请农技专家,为自家果园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寒来暑往,刘茂由等4人通过不断积累种植杨梅的经验,杨梅树长势越来越好,生产的杨梅个大、味鲜、汁多,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随着试种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种植杨梅的队伍中。现在全村人均收入可达13000元。”刘茂由说,如今苏阳村已是福安最大的杨梅基地。
2010年,刘茂由等人所种植的杨梅还获得了“全国十大精品杨梅”称号。
一条致富路的延伸
因种植水平一流,今年3月份,刘茂由的杨梅园还被评为福建省标准杨梅园。
福安市各级农业部门还不时对杨梅种植进行技术指导,使得种植技术不断提高。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刘茂由还让杨梅“住进了”大棚里。
“这样不仅可以为杨梅树遮风挡雨,还可以抵挡虫子的入侵。”刘茂由说,大棚里的所有杨梅树,采用生态诱虫和生态除草法,坚持不打农药,让所有杨梅真正做到有机生态。
“去年,福安二中老师张发坤还带来几位学生,来到我的大棚内开展伞棚杨梅种植优势的实验与研究,最后通过试验得出调节温、湿度可调节杨梅的糖酸度。”刘茂由说。
由于大棚的温室效益,生长在“屋子”里的东魁杨梅成熟期较一般的杨梅早,早熟的东魁杨梅量少,再加上透明薄膜的保护作用,少受虫子侵害,让这些东魁杨梅价格也随之升高。
依托当地资源,赛岐镇苏阳村水果产业蓬勃发展。该村利用平原地,种植葡萄、蔬菜;利用山坡地,发展东魁杨梅、水蜜桃、龙眼、枇杷、橄榄等经济作物。目前,全村各类水果达20多种,面积突破万亩,其中巨峰葡萄2000多亩、东魁杨梅3000亩,是福安种植面积最大的杨梅基地。
为做大做强杨梅产业,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苏阳村先后注册了“苏杨红”、“苏阳红”、“屏峰山”商标,并连续举办两届杨梅采摘节,扩大了苏阳杨梅品牌影响力;还成立村杨梅协会、农业服务中心。多次邀请专家进村开班授课,提高果农科学种植水平,并引导果农在茶园中套种、新种杨梅,今年以来全村还新增种植面积1000多亩。同时,苏阳村还着手引入农业加工企业、联合种植大户,做足杨梅保鲜、深加工文章,延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