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夏岩缘)两个月前,在白琳镇沿州小学干了大半辈子的校长梁亦乐终于退休了,亲朋好友们为他摆了几场“庆功酒”,庆祝梁亦乐在一所乡村学校里“耕耘”了45年,总算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但新学期开学后,梁亦乐的身影又重新出现在校园里,从校长又做回了老师,有人问他这是何苦?梁亦乐说:“干了这么多年,还是舍不得。”
45年前,刚在福鼎三中念完高一的梁亦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高中肄业后,梁亦乐本准备进城务工,但沿州学校老校长陈永西找到了他,希望他到学校任教。“当时村里不通公路,到白琳镇区要步行近3个小时,所以外面的人都不想进来,村里的学校请不到老师,百来号学生就7、8个老师在教,非常困难。”作为从沿州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对于家乡的贫困,梁亦乐一直深有体会,“教育再不搞好,那村子就会世世代代都穷下去,没有希望。”在辗转一夜难眠后,梁亦乐决定放弃进城的机会,以一位民办教师的身份回到母校。
“当时校舍破破烂烂的,桌椅就是拿木板钉一下。窗户没有玻璃,就是塑料布挡一下。但是学生们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那个纯净的眼神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谈起刚踏入学校时的场景,已经耳顺之年的梁亦乐仍不禁热泪盈眶。校舍的破败和学生对求知的渴望深深撼动着梁亦乐的心,从那时起,梁亦乐便下定决心,“当好一名人民教师,帮助更多的孩子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刚开始校长让我教低年级,和低年级的孩子打交道,要学会用他们的语言,不能太深奥,平常多鼓励他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上来了。”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授课培训,但梁亦乐很快在教学工作摸索出经验、办法,学生们的进步有目共睹。次年,梁亦乐便“临危受命”,担任高年级毕业班的主科教学任务。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毕业班,梁亦乐加班加点钻研业务,多方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抓中间带两头”对学生因材施教,在他悉心培养下,很多学生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学。
1985年,梁亦乐顺利考取公办教师编制。因为教学成绩突出,1988年,梁亦乐被任命为沿州校校长。“以前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做了校长后,还要学习校园管理,责任更重了。”一所乡村学校要发展,梁亦乐深知“任重道远”。此后,梁亦乐便忙碌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汇编整理各类学校材料……为改善校舍,他多方筹集资金,曾独自在学校看护着基建材料至深夜,为了省下人工,他甚至顾不上腰间盘突出的疼痛亲自清理校园边边角角;为了给学校留住师资,他尽力为老师们提供周全的照顾,把自家房子腾出来供教师们教研探讨和日常聚会,许多老师从“丧着脸”应付分配,到“笑着脸”走进课堂教书,这其中的变化,离不开梁亦乐“亦师亦友”的真诚帮助。
“梁校长就和我们的老大哥一样,对我们非常好,而且他以身作则,什么脏活累活他都自己干,不假于人手,这样的精神让我们都非常感动。”曾在沿州校任教的教师周孝端告诉记者,记不得多少次看到梁校长拿着扫把在清理校舍、冒着风雨赶到学校关锁门窗、来得最早迎第一批学生进校、又走得最迟送最后一批学生离校。在他的话语中永远三句不离“学校”和“学生”,梁亦乐以他的“德勤”,踏踏实实推进了学校发展,并获得全体师生的认可和尊重。
在梁亦乐的带领下,沿州校旧貌换新颜,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一度发展成为白琳学区最大的“军区”,最多时学生人数达到410多人,教师队伍18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沿州校生源逐年递减,一个个学生转走了,一个个老师调走了……从辉煌到落寞,学校跟着时代的大潮经历着发展和变化,虽然梁亦乐心中也难免失落,但一颗守望教育的“初心”始终不变,“只要还有学生,我们都要让学生有学上。”梁亦乐说。
如今,沿州教学点只剩下一到四年级29个学生,4个公办教师和1个代课老师。“虽然学生不多,但是所有的课都要上,我退下来后,师资力量就不大够了。”今年,梁亦乐以45年的“超长”教龄退休,但考虑到学校的困难,梁亦乐决定重回学校担任一、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再次走进课堂,看着崭新的校舍和20几个学生端正坐在课堂里的画面,一声“老师好”,仿佛又把时光拉回到了45年前他第一次走进课堂中的一幕。45年春华秋实,曾经17岁的青葱少年早已两鬓斑白,但岁月熄不灭梁亦乐心中的“火焰”,“只要还教得动,就继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