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鼎,有一位被大家称为“乞丐干部”的好人邓昌朝。他本着对山区孩子博大的爱,奔走在助学道路上。为了助学,他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甚至去收废品。但你是否知道,他除了助学,还乐于助残,把爱心送到残疾人的心中。如今,共有60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在他的帮助下重拾希望。
2004年,邓昌朝被提名为“感动福建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并获得“全省优秀辅导员志愿者”称号;2009年10月荣获“宁德市首届道德模范”称号、“感动闽东十大人物”称号、宁德市先进工作者(劳模)荣誉称号;2010年6月在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中被评为“爱心使者”;2013年荣获福建省劳模称号;2016年10月,当选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同年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一个承诺,定格二十余载助残路
二十几年来,不管是捡垃圾、筹资金,还是卖废品、送善款,邓昌朝都是一步步走去。“从小妈妈就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我一趟车费的钱可能够孩子吃上一顿营养早餐了。”邓昌朝经常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把生活费或学费及时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每天能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这是邓昌朝常挂嘴边的话。
为了心中的承诺,生活中,邓昌朝更是舍不得花钱,他说,“每次花钱时就会想到那些因贫困无法得到康复治疗、上不了学的残疾孩子,所以不敢打出租车,更不敢私自下饭馆吃饭。”
同时,为了让这份公益事业获得更多助力,邓昌朝在贯岭镇设立了爱心环保站,发动机关干部把各股室的废纸、旧报纸及上下班从路上随手捡来的塑料瓶等废品集中到镇爱心环保站的小屋,并将卖废品所得用于助残。
一份爱心,让残疾人未来可期
邓昌朝办公室桌上,时常放着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的档案,他总是力所能及地把日常救助与临时救助和节日救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助残工作的(下转3版)(上接4版)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小慧和小湖是两名先天性残疾人,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寺庙,虽有寺里师父好心收留,但却因没有户口,无法接受较好治疗。邓昌朝得知情况后,为她们办理户口、联系医院做康复治疗、争取生活补助等,辗转于不同部门寻求帮助。最后,两个孩子顺利办理了户口和残疾证,到医院进行了康复治疗。如今,小湖已经能正常行走,小慧也入了学。
家住嵛山镇渔鸟村的张先生也是受助者中的一员,他是位重度瘫痪者,无亲无故,生活起居无人照顾。邓昌朝知道这件事情后,马上动员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进行募捐,每年资助他1200元。在帮助下,张先生已经能请得起保姆照理日常生活。
邓昌朝的助残历程还有很多。从1994年至今,邓昌朝共为60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提供就学、康复、就业及生活保障等帮助,让残疾人及其家庭逆转了困境。如今这些人中,有的正在接受最好的治疗,对未来憧憬无限;有的已完成学业,在社会中大展身手……
一个举动,让“爱心雪球”越滚越大
家住松溪县渭田镇竹贤村的杨培祥,2004年因在工地劳作中腰椎骨折,瘫痪在床,其女儿杨敏枝收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因家里贫穷交不起巨额的学费而面临辍学。邓昌朝知道这个情况后,不仅筹钱为他治病,还资助他女儿完成了大学学业。怀着感恩之心的杨培祥也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来,积极开展爱心活动。如今他也有了一支3人的爱心团队。
在福州工作的周桂良,是邓昌朝资助过的一位残疾学生。为了回报社会,打从工作起,每年都会拿出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钱交给邓昌朝,让他去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
至今,邓昌朝昔日的受助者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爱心队伍。“物质上的资助不是最重要的,让他们学会感恩他人、回报社会才是重点。”邓昌朝说。
据悉,近年来,为更好地传递善心,邓昌朝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为契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让“爱心雪球”越滚越大。
在“道德讲堂”上,邓昌朝通过一个个“凡人善举”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听众。市财政局、党校等单位在“道德讲堂”上发起现场捐款活动,共同帮助贫困老人、贫困学生和患病儿童等;市文体旅游局、妇联等单位纷纷效仿贯岭镇机关爱心环保站,把单位的废纸、饮料瓶等变卖,所得全部用以资助贫困生和困难户……“道德讲堂”在继续,人们的善行善举在传递。如今,邓昌朝虽已退休,但他依然奔走在助残的“岗位”上。“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一直坚持下去。”邓昌朝坚定地说。